2024年02月27日

思想者营地

有关书的漫画(外一篇)

李化球

说到有关书的漫画,我首先想到的还是《父与子》中的那本“有趣的书”。家中饭菜俱备,父亲去叫儿子回家吃饭,发现儿子正趴在地上看书。父命难违,儿子只得无奈地回去。然而许久,父亲并未回家。儿子折回,只见父亲正趴在地上看那本书。父子二人都因看书而忘了吃饭。尤其是这位父亲竟忘了去叫儿子吃饭的初心,足见这本书的魅力。

《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没有钱上学。有一天晚上,他在一个楼道的灯下翻看一本书。老板“咔嚓”一下把路灯关掉,于是一片漆黑。三毛看的这本书叫《光明世界》。

我曾在《书城》杂志上发表一幅题为《尘封》的漫画。某公书架上布满蛛网与灰尘,而他的头脑也同样布满蛛网与灰尘。这是一种“尘封”效应。我想,一个人的大脑如同一台机器,只有不断地加油、充电,才能正常地运转。而看书应该说就是“加油”“充电”的一种必要手段。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在一幅漫画里,将工作比喻为砍柴,将学习比喻为磨刀。要想砍柴的效率高,必须使柴刀保持锋利,必须经常磨刀,而书本就是“磨刀石”。

我十分赞赏那些科普书籍。在一幅漫画中,我将一本一本的科普书籍画成一只一只会飞的鸟。它们从出版社出发,“飞入寻常百姓家”。1985年,我在《讽刺与幽默》发表了一幅漫画:《并不懂事》。画中,某企业的一位董事,拿着一本《生意经》在看。但是,他竟然把这本书拿倒了。他看这本书时,两眼发呆,说明他并不“懂事”。

曾几何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名利交易的丑恶现象。只要交钱,即可入“典”,成名成家。“名人”词典成了“人名”词典,“名人”帽子满天飞。有感于此,我于1991年在《讽刺与幽默》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人的两只脚踩在两本厚厚的名人词典上,从而使他成了“ΧΧ家”,成了名人、巨人。这幅漫画叫《增高鞋垫》。

曲径通幽

漫画是一门笑的艺术。漫画寓庄于谐,寓教于乐。通过运用夸张、比喻、误会等委婉、含蓄的幽默表现手法,对事物进行描述,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是漫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幽默?《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趣而意味深长的(言谈、举动等)。由此可见,幽默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有趣,一是意味深长,二者不可或缺。

幽默从何而来?我想到一条成语:曲径通幽。对于这条成语,《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弯弯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我以为,对这条成语中的“幽”,我们可以理解为“幽默”,而“曲径”则是通往幽默的“必由之路”。换言之,幽默就是绕着弯子说话的,而这种绕弯子乃是聪慧、机智的表现。

我们有时说,某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著名漫画家于化鲤画过一幅漫画《目中有人》,画面中的一个人满脸傲气。乍一看,他目中的确有人。不过,仔细一看,他目中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作者在这里绕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子,“正话反说”,实在耐人寻味。

拙作《悄悄话》,画的是贾麻子刀剪公司正在举行开业典礼。此时,公司老板对一位员工耳语:“赶快到王麻子刀剪店去买一把剪刀来剪彩。”堂堂的一个刀剪公司,居然还要到别的店去买剪刀,岂不令人匪夷所思?不过,一个“贾”(假)字似乎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埋下了“伏笔”。

拙作《摘果》,画了两个人到果园里去摘果。高个子伸手去摘,他说:差5厘米,我摘不着。接着,矮个子伸手去摘,大约相差50厘米。他纵身一跃,摘着了。此作揭示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辩证关系。

由于漫画是绕着弯子说话的,所以读者在看到一幅漫画时,一般不会立即看明白或不会完全看明白。这就需要读者自己脑子也多转几个弯,去“琢磨”一下,这样才能领悟到作品的“潜台词”。

(李化球,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 2024-02-27 李化球 思想者营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9412.html 1 有关书的漫画(外一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