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7日

煮酒论史

用尽风霜力 难移草木心

——武冈的“清风树”

黄三畅

武冈有不少古树,它们见证了植树者的清正廉洁。

文庙前的古银杏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江西鄱阳人,出身贫寒,元康二年(292年)调任武冈县令。上任伊始,他在县城的渠水北岸选定基址,建了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学宫(后改做文庙),还亲手在学宫前植了两棵银杏。植银杏目的有两个,一是要营造“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的意境;二是要明志,银杏端直劲拔,激励大家也要做这样的人。陶侃非常节俭,总是粗衣蔬食,俸禄绝大部分捐给学宫和接济贫困百姓。

1700多年以后,还有一棵银杏劫后重生,象征着这种清廉之风赓续不止。

资水岸畔的“三柳”

清朝末叶的一年,广西、贵州、云南的刘、李、王三个举人赴京城赶考,途经武冈资水岸畔的石羊桥石山刘家。当地群众好客,请他们进屋喝茶歇息,还给他们送干粮。再动身之前,刘举人说,我们读书人应常怀为民之心,常行利民之事,常修为民之风,此地老百姓这样好,我们要留下什么东西作纪念才行。李举人说,现在正是春天,我们一人栽一棵树吧。王举人说,大叶柳树(学名枫杨)树冠大,可以荫庇一方,我们就一人插一棵吧。于是,他们在资水岸畔一人插了一棵大叶柳树。

后来,他们三个举人都中了进士,做了官后都很清正廉洁。石山刘家祖辈们也将这三棵日益壮大的大叶柳树分别称为“清廉君子”“清正君子”“清明君子”,以勉励后代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

甘田村的古柏

明朝的时候,今稠树塘镇甘田村有人做了朝廷命官,回乡在村前植了一棵柏树,表示为官一定坚守清廉,如柏树一样永不退青。乡人也对那棵柏树勤加照护。后来,他的孙子中了进士做了官。祖父大悦,说:“祖孙俩立个规约,互相监督。”于是,祖孙俩就立了规约。孙子还在祖父植的柏树不远处植柏一棵,以表明志向。祖父逝世多年后,所植柏树死了却不倒下,至今仍然坚挺着。铁干铜枝,令人敬仰。另一棵柏树苍翠遒劲,老当益壮。

水井旁的柏树

邻近武冈机场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新村落,被称为“荷塘小镇”。村落的一角有一口泉井,井边三棵柏树郁郁葱葱。井边还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翻身井”。翻身井,可大有故事。

1954年,武冈一带春旱连夏旱。当时的下扶冲乡荷塘村大部分水田受旱,400多人吃水用水要到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村里两个党员——蒋允茂和曾庆能,冒着酷暑,翻山越岭探寻水源。得知一座山下的一条土槽,每逢下大雨就从里面流出水来,且要流几天。他们想,可能是土槽深处有泉水,如果深掘进去,可以把水引出来。他们就动员群众和他俩一起干,一共有80多个人报了名。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他们终于把水引了出来,又掘了一口井。井水除满足本村和周围几个村群众的生活之用,还可灌田。此井,就被命名为“翻身井”。蒋允茂和曾庆能又在井边栽了三棵柏树以作纪念。

群众要给掘井的功臣们一些补贴。蒋允茂和曾庆能谢绝了,说自己是共产党员,为人民出点力是应该的,不要补贴。

直到如今,人们到井边去喝水,好像还能听到三棵柏树在诉说着什么。

--> 2024-02-27 黄三畅 ——武冈的“清风树” 煮酒论史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9409.html 1 用尽风霜力 难移草木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