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6日

人物剪影

高沙的匠人

肖育尧

小时候,我觉得古镇高沙是很诱人的。10岁以前,我随父母到高沙姨爷爷家和六叔家里玩过几次。见过云峰宝塔和火柴厂的烟囱,走过木结构的廻澜桥、古老的石板街道,和同龄的表叔一起溜过铁圈、滑过木滑梯,还和他们一起糊过火柴盒。父母是1987年才到高沙定居的。我回家探亲时都住在廻澜桥旁的云峰村。所以在别人的眼里,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高沙人,顶多也就算半个“高沙佬”。

高沙古镇曾被誉为“小南京”,是农耕文化哺育的大型集镇,集聚了众多的优秀工匠。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沙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盛况。只有部分手工业者仍然继承祖业,在自家门面边制作边销售,倒是吸引了不少前来古镇游玩的游客。

在高沙,人们常说的“匠人”,一般是指“民间八大匠”。八大匠之首,当然是木匠了。俗话常说:“木匠动动手,养活七八口。”木匠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二爷爷和六叔就住在新街里,所以对这里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木匠以新街里最多,以王、申、刘姓三家为最。

王定回木匠打小跟其爷爷和父亲学艺,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三代。王木匠因为小时候生病造成耳聋,语言也有点障碍,但他从小学艺刻苦,他的做工无可挑剔。他精确地打凿出每个榫头和榫口,让它们完美地咬合在一起,以确保家具的结构稳固。他会把每块木头打磨得光滑如玉,并在木材上涂上透明的保护漆,使家具更加耐用。在他手中,一块块木头变成了一件件精致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除了木匠,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篾匠。老街对面的黄篾匠,他擅长使用竹子、藤条等材料,将其编织成各种精美的篾器,如篮子、箩筐、凉席、桌、椅等等。黄篾匠的技艺独特,他不仅有灵巧的双手,还有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耐心。有一天我来到他的店铺,店铺内充满了竹子和藤条的香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精致的篾器,它们散发着一种朴素而又雅致的气息。黄篾匠坐在那里,专注地盘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根竹条,正在细心地编织着一个篮子。在他手里,一根根竹条像舞蹈者的手脚一样,灵活交织在一起。他的双眼紧盯着篮子,时而微微皱起眉头,时而满意地点头。看着他的样子,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对每一根竹条的用心和关爱。篾匠的工作需要耐心,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影响到篾器的质量。在现代社会,篾匠的数量逐渐减少,这一古老的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然而,黄篾匠和他的大儿子仍然坚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篾器艺术,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前,除了木匠、篾匠,裁缝也是很吃香的。我的父母都是裁缝,在高沙镇,我父亲的手艺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父亲16岁拜师学艺,用一台脚踏缝纫机、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和出类拔萃的缝纫技术,名扬方圆几十里。父亲心灵手巧,为人裁缝衣服有一套完整的流程,细致入微。很多乡邻在做衣服前要问父亲买多少布料,免得布料买多了造成浪费。有时有人过来给家人做换季衣服,一做就是好几件。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到场,父亲就根据这人对其家人的描述(年龄、胖瘦、身高和对样式的要求)进行裁剪。父亲凭经验做出来的衣服,别人穿上都合身满意。父亲在以裁缝谋生的同时,也不忘把他裁缝手艺传承给他人。我的记忆中,父亲带的徒弟应该有30人之多。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的童年几乎没有什么好的玩具。但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用泥巴烧制的可以吹响的“麻拐叫叫”。它出自高沙洪茂乡“仙鸡窑”的陶艺工匠之手。姜照石是土生土长的高沙洪茂长青村人,比我长几岁,是洞口陶艺的传承人。他13岁时就跟着其爷爷和爸爸学做陶器。在“仙鸡窑”从事陶艺工艺的师傅们不止姜照石,长一辈的有向日艳、向本太、曾广和等。制作的陶器主要有钵子、茶壶、油壶、酒坛子、油灯、油缸、盐缸、镭钵、水缸及各种瓦盆,还有制糖、酿酒用的大型水缸。小时候,我经常看到一车一车的陶器成品从“仙鸡窑”运出,近的卖到洪江和邵阳,远的卖到了广西、四川、贵州等地。那时高沙的人都知道“仙鸡窑”人的生活,无论是吃、穿、玩都比一般的人要好。

除了我介绍的几种工匠,还有织布匠、铁匠、皮匠、弹棉花匠、泥瓦匠、石匠、炉匠、染匠等。他们有的正在别的地方继续用自己独特的手艺养家糊口,有的则改行做了别的营生。

(肖育尧,任职于洞口县卫生健康局)

--> 2024-02-26 肖育尧 人物剪影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9366.html 1 高沙的匠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