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核不仅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也是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指挥棒”。但目前不少地方在年终考核中还是关注能够看得见的工作,对看不见的工作容易忽略不计,有些干部为年终考核“邀功”,不惜搞“注水材料”“注水数据”,空有华丽外壳,却失掉了民心。因此,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舞好政绩观“指挥棒”,拧出年终考核中的“水分”,确保工作“不打折扣”。
年终考核“注水”根本原因还是责任心缺失。有的地方平时不下基层调研,年底就靠看“留痕”、看材料,出现“平时不算账,年终凭印象”的怪象,由此导致某些干部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上级考核的压力和个人利益驱使下给各种数据、材料“涂脂抹粉”,大胆“整容”。这种这种注重处处“留痕”的考核会诱发更多的形式主义,使考核过程偏离工作实际,丧失政府公信力。
转变工作作风至关重要。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多走到群众中“望闻问切”,提升群众在年终考核中的参与度,增强人民群众在年终考核中的“话语权”,让群众成为年终考核的“裁判员”,真正树立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外,还要强化考核成果运用,用监督将考核水分“拧干”,强化奖优罚劣导向,把考核结果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让干实事的干部受鼓舞、有奖励,让无为乱为的干部受惩戒、挪位子,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真正干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