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1日

◆印象记

“邵阳是我的故乡”

——谭谈与邵阳

陈扬桂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谈,是湖南涟源人,其家乡曾经属邵阳地区。他在《温暖的泉——我与邵阳》一文中,饱含深情地说:“我的心头,时常喷涌出一股温暖的泉。那是邵阳,一片令我神往的土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邵阳的热爱。“1961年,我从山城冷水江市入伍,两天后,我们这批刚刚穿上军装的新兵,被汽车拉到了一座威名远播的城市,那就是邵阳。我们被安排住在一座河边的学校,一有可能,我就从这座学校溜出来,看河,看桥看街。这时候我这个从山里走出来的17岁孩子的眼睛瞪大了。啊,这么多高高矮矮的房子排在一起,组成那么那么长的一条街道。比起我到过的蓝田街上,比起我经过的冷水江,气派到哪里去了!”

谭谈从邵阳走进汕头的军营。七年后,又回到了这片土地,走进了邵阳地区最大的企业——涟邵矿务局,先做钳工后写新闻,一度借调到地区文化局工作。为了写新闻,他钻过武冈东方红煤矿的洞子,穿过绥宁山上的林子,住过城步的苗寨,走过新邵的石马江流域,饱览了这片土地的神奇,写出了一篇篇讴歌邵阳的精品力作。

后来,邵阳地区一分为二,涟源归属娄底。但他“仍然觉得,邵阳是我的故乡。我的心头,时常涌动着一股思念邵阳的温暖的泉。这股泉,一直滋润着我的创作,滋润着我的人生……”

谭谈夫人谢大姐的娘家在新邵县坪上(旧称“大同”),是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小镇。为了“岳家”的发展,他建议把张干、龚桥初等文化名人,“天下大同”的坪上人精神,木偶戏、布袋戏等文化遗产,周家大院、周家祠堂、张家祠堂等古迹建筑,雷公洞、仙马石、长寿泉等自然风景认真挖掘,保护性开发、综合性利用,进而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的“大同文化”旅游区。

《邵阳日报》曾约他给“在外地的邵阳人”专栏写稿,他立即举笔,把一个个熟悉的“事业上有建树、人生有特色的邵阳朋友写出来”。1994年,在《邵阳日报》创刊10周年庆典之际,谭谈专门撰文,回忆了与报社朋友交往的那一个个感人片断。

新邵桂丁茶,曾经被朝廷选为贡茶。谭谈称它为“隐藏在山地间的一位君子”“被遗忘多年的高山居士”(《请君出深山》)。他与这位“君子”“居士”,在新邵白水洞“一片海拔八百多米的山坡上会面了”,他要把它请出深山。在他的笔下,绥宁巫水“如一条蓝蓝的飘带,飘动在这深深的山谷里”,清澈得能看清几米深的河底的卵石和流动的小鱼。谭谈游览巫水河边的文化长廊后,生发感慨:“文化也是一条河。这条河,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流来,又向很远很远的地方流去。这条河,施惠于一代一代人,一代一代人又为这条河添进新的水珠。”

听说邵阳老年大学写作班的老学生渴望一睹“大作家”的风采,谭谈把全班师生请到风景如画的白马湖边,热茶当酒,共话乡情,分享写作心得。这些孩子般天真的老学生,个个被感动得心潮澎湃。

谭谈关注关心邵阳籍文艺界人士,对著名作家谢璞、潘吉光,著名花鼓戏演员钟宜淳,编审袁世捷、龚笃清等,他逐个专文推介、点赞;对后起的贺晓彤、姜贻斌、刘佑平、梦天岚等作家、诗人,他热心扶持、引导。而在他的文章中出现过的邵阳人的名字,那就太多太多了。

(陈扬桂,邵阳市党史联络组成员)

--> 2024-02-21 陈扬桂 ——谭谈与邵阳 ◆印象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9147.html 1 “邵阳是我的故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