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经济形势要善于历史地看、比较地看。纵向看,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2022年有明显改善,发用电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投资和消费规模等大多数指标绝对量都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表明经济运行在整体好转。横向看,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物价高企,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外债危机、社会动荡,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大局稳定,表现依然亮丽。
我国经济增速保持领先,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2023年,我国5.2%的经济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2023年美国经济比上年增长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增长0.7%、2.0%,均明显低于我国。按照可比价计算,我国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IMF预计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人均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稳居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万美元,连续3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居高难下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0.2%,涨幅比2022年有所回落。从主要原因看,2022年一些非经济、非常规因素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转为下降,对整体CPI影响较大。具体来看,2023年食品价格由上年上涨2.8%转为下降0.3%,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能源价格由上年上涨11.2%转为下降2.6%,影响CPI下降约0.2个百分点。而核心CPI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0%,保持总体稳定,这表明我国的价格下降是局部的、结构性的。反观国际上,通胀形势仍较严峻,IMF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水平接近7%;美国、欧元区CPI分别比上年上涨4.1%、5.5%,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之间艰难平衡。从近期情况看,随着春节假期临近,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外出就餐、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更加活跃,有望助推居民消费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我国出口份额保持稳定,贸易大国地位依然稳固。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全球经济碎片化、内顾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量仅增长0.8%。2023年,我国出口规模达2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811种产品出口规模全球第一,预计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的较高水平,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依然稳固。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作用增强,外贸新动能茁壮成长,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助力出口动能转换。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53.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