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龙年春晚(长沙分会场)上,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歌舞节目《潇湘齐鸣唱幸福》。节目里,洞口县瑶族歌手阳韶芝率领一群瑶家姑娘唱着动听的瑶歌:“从前旺公旺婆来到这里,用勤劳双手建起层层屋。这里山好水甜美,这里生态宜居住。寨子里老幼和睦相处,生活过得快乐幸福……”看着瑶家姑娘边唱边舞,听着动听的瑶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在宝瑶村参加首届熬茶节活动,听阳韶芝在舞台上唱《大美公式溪等你来》的动人场面。
宝瑶村是雪峰山腹地一个风景如画的古村落。从洞口塘往西,沿着雪峰山里蜿蜒的草砂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穿过宝瑶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三层的牌楼,在古寨里徜徉,悠远的诗意,扑面而来。清一色的灰色屋瓦清漆木屋,依山傍水,在古寨里错落有致地排列。以村广场高高耸立的钟楼为中心,寨子在宝瑶河两岸向东向西蔓延。
钟楼右侧,可以看到古驿站的残垣断壁。勒刻在驿站石门柱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从古驿站西行,沿着青石板小道,可以领略古人行路的艰辛。这条古驿道,是湘黔古道的重要地段。潇湘电影制片厂根据作家屈国新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古道西风》,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古道像一条蚯蚓,在雪峰山腰上爬行。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望不到山顶的高山。朽烂的油杉木护栏,见证了这条崎岖不平弯弯山道的沧桑。
古道上的思义亭,位于湘黔古道要隘鸬鹚岭,是标志性古建筑。它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清时重修。建筑面积66平方米,砖木结构,四面青砖齐檐,抬梁式构架,两端设拱门出入。亭内左右有十余米长的实木条凳,凳面宽40余厘米,可卧可坐;地面用不同色的圆形鹅卵石扎插成奇趣盎然的铜钱花、莲花等图案,十分精美。有人曾细数过,亭内地面铺设的鹅卵石有73062块。坐在思义亭里,细细品味拱门上的楹联“莫忙喝一杯茶去;且缓待几阵风来”,真是妙不可言。相传,大诗人王昌龄在被贬龙标尉时,送去武冈上任的好友柴侍御,路过思义亭。他品着芳香扑鼻的清茶,见青山隐隐,不觉诗兴大发,写下了名篇:“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宝瑶广场旁边,有两株千年银杏树,它们一雌一雄,相互守望,当地瑶民称它们为鸳鸯树。雌树年年硕果累累,成熟之时,远近游客,特别是情侣争相前来采摘。宝瑶村民,就像这两株千年银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村谚有“上五里喝熬茶,下五里讲瑶话”,说的是宝瑶村里喝熬茶的淳朴民风。春天里,村民从高山上采回野茶树的嫩叶,加工制作成茶叶,打包后放在火塘屋灶上头悬挂的炕筛里备用。这看上去乌漆麻黑的茶叶,放进架在三角架上铁锅里的山泉水中,用柴火熬,能熬出黄亮亮的汁液。用小勺子将汁液舀出来,筛进小小的茶盏,然后慢慢品味。
喝熬茶是有讲究的。千百年来,寨里有了喝迎宾茶、孝亲茶、和气茶、相亲茶、恩爱茶的习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熬茶文化。尊贵的客人来了,主人赶紧架起铁锅,把珍藏的茶叶取出来。熬出浓茶后,用精致的茶盘,把装满茶水的小盏子端出来。客人依次取茶,喝完后将茶盏依次放进茶盘。记性极好的主人,又去铁锅中舀出第二道茶,茶盏的位置绝对不会弄错。反反复复,直喝到客人芬芳满颊、舌齿生香、头有微醺而止。子女孝敬父母,不用言语表达,一切尽在敬献父母的一盏温热的熬茶之中。邻里有了纠纷,管事的长辈,把双方喊拢,坐在火塘里,几盏熬茶喝后,便可握手言和……
去年,村里举办了首届熬茶节。省、市、县的文艺名家相聚在宝瑶古寨,把一个700来人的小山寨搞得热火朝天。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把宝瑶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展示出来了。他们载歌载舞,抒发对盛世的讴歌,对甜蜜生活的赞美。
谁曾想到,这个繁华古寨,因湘黔古道的废弃,曾经沦落为穷乡僻壤。脱贫攻坚,山里来了扶贫人,他们伸出热情的手,修公路,清河道,筑堤坝,建新房,使它成为农业部授牌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的进行曲中,宝瑶又展现了无穷魅力,它成了三星级的旅游胜地,每天来这里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接待游客的客栈,也从一家发展到二十多家。旅游经济,让宝瑶富起来了,活起来了。
看到穿着瑶家服装的村民在古寨忙忙碌碌的身影,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欢快瑶歌,我仿佛看到了大山深处的宝瑶古寨,焕发出青春的容颜。它正迈着欢快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