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6日

夯实“压舱石”

——我市阔步迈向新型工业化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何琛

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邵东“智赋万企”、双清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隆回工业高质量发展4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4%,工业固定投资增长12.5%,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9.9%,全市13个重点工业行业中,9个行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同比增长……

2023年,我市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聚焦打好“发展六仗”,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让邵阳经济的“压舱石”不断稳固,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取得新成效、迎来新局面。

企业实力更加强劲

2023年,我市坚持抓大育小、梯度发展,不断强化企业培育。既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链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又向心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这一年,一批龙头企业爬坡进步。百亿企业三一专汽自主研发出了国际领先的支撑钢板,将专用工程车市场份额扩大到全球市场的30%;邵虹基板玻璃首条产线成功投产,实现批量销售;投资过10亿元的比沃电子、邵阳液压等项目投产达效。全市实缴税收过2000万元制造业企业20家,口味王科技入库工业税金1.63亿元,同比增长62.22%。

这一年,一批中小企业活力满满。全市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5家、5个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培育了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邵阳经开区)、6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5家省级绿色园区、10家省级绿色工厂。

越来越多企业向上向好,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精心帮扶。2023年,我市积极开展“三送三解三优”等专项行动,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我市积极推广运用“湘企融”平台,成功为全市首批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放款1100万元,融资成本下降15%以上。市本级选定100家重点帮扶“白名单”工业企业,明确责任部门精准帮扶,全年共解决企业困难问题159个,问题化解率87.4%。

2023年,我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2家,总数达2096家,居全省第4位,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701家。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2023年10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邵东打火机成功入围,这是我市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注重推动产业发展集群集聚。2023年,我市新增了邵阳县茶油、新邵铜铝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隆回金银花和龙牙百合等5个省级产业集群,省级集群总数达到7个,排全省第2位。同时,大力开展制造业发展“双亿”“双百”提升行动,建设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8个,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42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形成。

这一年,全市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九大产业链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64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87%,增长6.7%,打造了1个千亿产业(特色轻工)。

2023年,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这一年,我市有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58.3%,居全省第3位。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11个省产品创新强基项目突破关键共性技术75项,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42项。通达汽零车用氮气弹簧的产品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居全球前列,销量全国第1;湖南宁庆航空突破国外对大型复合材料五轴加工中高精度及实时动态监测等“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数实融合更加深入

在当前奔涌而来的数字时代,谁掌握了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2023年,我市将“智赋万企”行动作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抓手,以建设智能工位、智能制造产线(车间)、智能制造企业为着力点,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千行百业“数字化”武装,让万企千态“智能化”前行,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

这一年,我市“上云”企业突破8055家,“上平台”达到808家,智能制造企业56家,居二类地区第1位,智能车间、智能工位完成率居全省第2位。其中维克液压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东亿电气获评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凯通电子获评省级智能制造标杆车间。72个项目入选2023年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化”重点项目,总数居全省第1位。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成为工信部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全省仅4家)。五阳塑胶注塑加工数字化工厂被评为数字湖南十大优秀应用场景建设示范项目。成功举办“智赋万企 走进邵阳”系列活动,22个重大数字项目签约、4个数字产业研发机构揭牌运行。

--> 2024-02-06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何琛 ——我市阔步迈向新型工业化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8718.html 1 夯实“压舱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