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三天两晚”驻村调研,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努力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七大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防返贫监测、易地搬迁后扶、移风易俗、就业帮扶、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和资金项目管理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2023年,我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重点任务,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让乡村振兴的硕果结在宝庆大地,甜在百姓心头。
守底线
守底线,必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我市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帮扶项目资金的带动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隆回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业小区的邹太芳怎么也想不到,搬迁后竟然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搬迁前,邹太芳对今后的经济来源心存顾虑,帮扶车间的出现让她消除了后顾之忧。如今拥有两年多缝纫经验的邹太芳,月收入可达5000元,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照顾家里。
当初和邹太芳有一样顾虑的村民还有很多,如今都已实现安居乐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联企送岗、线上线下招聘、组织农民工集中出行等活动,强化省外劳务输出、省内劳务协作和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41.3万人,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212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28万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总量、吸纳就业总量以及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总量三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同时,通过培育联农带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带动脱贫人口实现增收。
优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我市持续打造茶叶、油茶、油菜、水果、中药材、南竹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一特两辅”主导优势产业,着力夯实增收富民基础。
邵阳县五峰铺镇新田村采取农旅结合模式,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休闲、文旅融合的现代特色村庄;新宁县黄龙镇新田村实行“集体经济+农户+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脐橙产业,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集体经济、企业发展、村民收入共赢;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充分利用蓼水两岸土地广袤、灌溉便利的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富硒优质稻、双季稻、再生稻、柑橘、罗汉果等优质农产品,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为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我市积极组织消费帮扶,先后开展“消费帮扶八方助农增收集中行动”“金秋行动”,直接采购农副产品8998万元,帮助销售农副产品5556万元,帮助脱贫地区销售旅游等服务9655万元。同时,通过构建农村电商体系,完善乡村地区物流、冷库等基础设施,补齐脱贫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促蝶变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我市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去年新(改)建18266座农村户厕任务已全面完成。同时,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对脱贫县、季节性缺水地方、脱贫人口和供水易反复人群饮水状况开展常态化监测,制定应急预案进行保障,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
切实巩固提升农村教育、住房、医疗“三保障”,坚持常态化抓好控辍保学,落实大病救助、医保参保分类资助等政策,动态改造消除农村危房。202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全面完成脱贫人口住房安全性鉴定,符合改造条件的监测对象户,全部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困难群众及稳定脱贫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签约服务率达100%。
乡村蝶变的背后,是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如洞口县发展“枫桥经验”,探索“四五六”基层治理新模式,推行“积分换项目”,有效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邵东市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跃、乡贤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迎乡贤振乡村”活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