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的选拔培育上,魏源提出了以下一些发人深思的观点:
一是强调教育培养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意义。人之所以成才,离不开有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默觚·治篇九》中,魏源提到,“宋庆历中培养之人才,数世用之不尽,”“文王一世所造之材,子孙数十世用之不尽。”只要着力培养就不愁没有人才涌现出来。教育对人才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人才本身应破除“天命论”思想,重视后天学习成才。
二是力主改革人才选育机制。在《海国图志·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中,魏源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选举制度相比封建阶级的君主世袭和君主选贤制是一种历史进步,提出改革传统的科举取士制度,摆脱占统治地位的考据学和唯心主义理学的钳制;在海防建设方面,他竭力倡设培养海军人才的考试制度。建议对有真才实学者予以破格提拔,赐“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
三是提出了以用为育的育才观。魏源说:“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发现和使用人才本身就是对人才的一种激励和鞭策,是一种成才的动力。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和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两次借魏源的这句话阐述聚才用才的辩证法,告诫全党,要把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当作百年大计,把天下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同时,魏源还从社会实践与人才成长的关系上,提出了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主张。他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之乎?”此外,魏源重视逆境磨练对人才的作用,他说:“逆则生,顺则夭;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履霜,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
关于人才的使用,魏源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一曰德才兼备。“专以才取人,必致取利口;专以德取人,必致取乡愿。”言下之意是,取人必须德才兼备,不可偏废一端。二曰亲贤并用。魏源针对封建统治者任人唯亲的状况提出“亲贤并用”“使贤者居上”。三曰用人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用人问题上,魏源承认这个客观事实,一再提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量才叙用。四曰用其所养。“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魏源的这段话,旨在阐述知人善任的道理。五曰尊重信任。“夫惟人君不以高危自处,而以谦卑育物为心,人人得而亲近之,亦人人得取给之。”“与其臣求君,不如君求臣。”这些论述的主旨是应该充分尊重信任人才。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人才世代皆有而求之却难,所以统治者不能高高在上,必须礼贤下士,以谦卑育物为怀,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爱护人才,使人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统治者对人才缺少尊重信任,不认真听取和采纳人才的正确意见,即使是“千里马”也难免“骈死于槽枥之间”。六曰善用小人。“天下小人不可尽诛,小人之有才者尤不能不用,但止可驱策于边疆而不可用于腹心密勿之地。”在《海国图志·筹海篇》里,他指出当夷寇入侵时,可以征调那些好逞强凌弱的海盗、渔霸去抵抗夷寇。在提到用小人之才时,又特别提醒,“小人之才,适足以济其奸”,对于“小人之有才者,”要百倍提高警惕。
在提出上述用人原则的同时,魏源也指出了一些用人上应当避免的情况,归纳起来即为四忌:一忌求全责备,二忌以貌取人,三忌以言举人,四忌拘泥小节。
魏源的人才思想,其基本观点无疑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也难免有一些历史唯心主义的瑕疵,如《圣武记序》里“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论调,就带有对“圣君贤相”的仰仗心理。至于他在东台任职时,把东台科举成绩不佳,归之于学馆门口数十座瓦窑冲坏了风水等,这是不可取的。
(作者系魏源研究专家 邵阳市党史联络员、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