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9日

“农”墨重彩谱华章

——我市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刘晟

从“提篮小卖”到品牌整合,从“单打独斗”到企业引领,从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到基地化建设……喜看今日邵阳,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设施农业建设繁荣美丽、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现代农业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一条条平坦村道通村达户,一项项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拥有梦想和技术的人才涌入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邵阳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市、生猪生产大市、奶业大市,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集散地和中药饮片主产地,同时也是湖南茶油的主产区,无籽西瓜、礼品小西瓜、珍品南瓜、苦瓜育种全国领先。近年来,邵阳挑稳农业“金扁担”,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势头更好。2023年,全市十余项农业农村工作在全省排名靠前,市本级、新宁县被公示推荐为省政府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对象,双清区被公示推荐为省政府2023年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对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2.94亿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8128元,增速全省第一。

田畴沃野硕果累

寒冬时节,农事暂休,万物养精蓄力。我市多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机器轰鸣,挖掘机、农用车在田间地头穿梭,各种机械正开足马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1月27日,在洞口县黄桥镇双竹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现场,放眼望去,集中连片的台地平整,机耕路贯穿其中,水沟主渠和分渠纵横相连,一幅“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的农业新画卷已然铺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战略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如期保质完成,2023年项目快速顺利推进。2023年10月12日,全市12个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招标全部完成,位居全省第一。10月23日,全部项目所有工程施工标段实现全面开工。

“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手一把镰刀,一个人每天只能收割一亩左右水稻,汗水与稻穗相碰撞,身上奇痒难耐,红肿一片……”想起以前的水稻收割场景,大祥区檀江街道多田村的种粮大户黄首成感慨万千。“如今的水稻育秧、管理、收割各环节都可以实现机械化,一台收割机每天能作业几十上百亩,早上还是田里的稻,中午就成了袋里的粮。智能植保无人机、大型收割机等机械设备成了主角,人只起到辅助作用,农民轻松了,农业也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我市把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多举并措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工作。2023年,全市共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80.4522万元,有8个县市区实施了机插机抛作业补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336.1万吨,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造了邵阳样板,贡献了邵阳力量。

美丽乡村“破壁出圈”

“早几年前在村里住,生活垃圾倒在村边角落无人处理,天热时垃圾腐烂了,谁走过都得捏着鼻子。”不少长年在外工作返乡的村民发现,这两年村里早已大变样,沿途新建了多处垃圾站,村道每天都有专人清扫。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事关农民根本福祉,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市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出台《关于落实“五千工程”建设“和美湘村”的实施方案》;落实重点任务,开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七大专项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年”活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建18266座农村户厕任务已全面完成。2023年,全市共创建省级和美湘村示范村4个、市级和美湘村示范村30个、县级和美湘村示范村179个。

产业兴旺遍地开花

山清水秀好生态,美丽乡村引客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围绕“生态立市 绿色发展”新理念,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乡村特色,不断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增加产业发展后劲。邵东黄花菜、新宁脐橙、武冈铜鹅、城步奶业、洞口蜜橘、邵阳县油茶、隆回三辣等“一县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日久弥新。

2023年,全市油茶全产业链产值53.45亿元、水果全产业链产值184.91亿元、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268.9亿元、奶业全产业链产值10亿元、茶叶(含类茶)全产业链产值101亿元、南竹全产业链产值63.33亿元。目前,全市中药材种值产量25.2万吨,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大市、集散地和中药饮片主产地。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087家,2023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993.75亿元、增长7.03%。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2023年,我市政府出台《邵阳市推进农业产业“七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实施油茶提质、水果补链、药材增效、奶业扩能、茶叶复兴、以竹代塑、烟叶双增“七大工程”,不断创新机制、模式,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2023年,全市共有家庭农场16553个,农民合作社11284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22年的13.9万元增长到16.65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天地更加广阔,更加可为,培育一批返乡创业、创办乡产的就业主体,是为农村注入更多有生力量的重要举措。扶持创业,政策要给力,落实要到位。我市成立返乡创业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站,扎实开展给返乡农民工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等系列活动,深入宣传农村创业政策。2023年,全市共完成创业培训1.1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879.4万元。全市现有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455人、园区47个、孵化基地104个。新增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返乡创业主体3.16万个。

--> 2024-01-29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刘晟 ——我市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8358.html 1 “农”墨重彩谱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