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双清区株木公园,一条以红色为基调、展现军民鱼水情的文化长廊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这里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置身其中、回顾历史,让我们想到了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市民张志华说。
在北塔区茶元头街道刘黑社区,退役军人参与到公共管理和服务中,架起了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由点及面,全市活跃在各乡镇、村(社区)一线的3335名“兵支书”“兵委员”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来,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书写着别样年华。
在诞生袁国平、宛旦平等革命烈士的这片红色热土里,全市掀起学英烈、讲奉献的浓厚氛围,1.1万余名退役军人组建838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2万余次、服务对象10万余人次,诠释了退役军人的为民情怀。
起笔开新局,奏响奋进曲。2023年,全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攻坚克难,为推动邵阳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邵阳贡献了力量。
把稳思想之舵,拥军薪火相传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大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发挥六个退役军人工作党支部作用,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权益业务能力培训、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业务骨干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为契机,集中打造了市一中、蔡锷故居等双拥示范点;在主要交通要道、广场公园、大型露天场所等设置国防教育宣传专栏1500多块、双拥宣传牌500多块;制作发放国防知识宣传手册10万多份,制作播放普及国防、双拥知识公益广告1200多条次,在全社会营造了拥军浓厚氛围。
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还紧密联系广大退役军人,常态化做好春节、“八一”“情系边海防官兵”走访慰问活动,全年走访慰问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27.7万人次,发放慰问金4004.28万元;走访慰问现役部队59个,发放慰问物资400余万元。协调解决92名现役军人子女就学问题,圆满完成22名转业军官、364名转业士官、6名随军随调安置。市级统筹安置的11名营以下转业军官100%安置在行政单位,符合条件的19名转业士官全部安排在管理岗位和专技岗位。
绽放尊崇之光,关怀无微不至
“我们持有优待证,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游览市内的5A级景点,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家住大祥区滑石村的退役军人蒲志忠开心地说道。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不断提升优待抚恤工作水平,切实增强服务保障能力,让优抚对象共享时代进步的新成果,制发优待证16.3万张,及时足额发放优待抚恤待遇,为9643名困难退役军人发放纾难解困资金1134.18万元;为4名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的子女提供助学金,为21名听障退役军人免费提供助听器,对全市130名烈士父母逐一上门慰问。开展短期疗养14批次、受益对象701人次,在各个县市区开展医疗巡诊、受益群众1170余人。
为大力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英雄情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大力开展“清明祭英烈”“9·30”烈士公祭系列活动,集中组织7批次345名烈士亲属赴广西祭扫,社会各界近2万人参与现场祭扫,近10万人次通过网上烈士祭扫平台进行线上祭扫,营造了学习英烈、尊崇英雄的浓厚氛围。
高扬破浪之帆,凝聚奋进力量
在2023年8月30日我市举行的第二届退役军人“十佳创业能手”表彰暨邵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企业)”授牌大会上,10名退役军人及15家军创基地(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因此获得了表彰。
目前,我市由退役军人创办、领办的经济实体1.86万个,广大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继续保持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积极投入到地方建设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延伸服务触角,组建了一支由20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团队,在创业、就业、岗前培训等诸多方面精心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帮助实现军队人才到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的转型。
2023年,全市对1619名退役军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布就业信息118次,组织线上线下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33场,提供岗位34250个,1027名退役军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新增军创企业115家,发放创业贷款95笔共900万元。2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企业)被评为“湖南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企业)”,5名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典型事迹被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介。层层织密的就业创业服务网、多点开花全面绽放的帮扶举措,为退役军人构建起了“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创业有作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