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3日

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杨曼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二者契合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价值目标上,共产主义与天下大同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阶级和国家消亡,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华民族是具有崇高理想的民族,在历史上产生过许许多多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蓝图,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状况作出过各式各样具体而生动的描述。《礼记.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大同理想图景:没有争斗,没有混乱,人心安定,关系和谐。在那里,人民快乐地生活着,“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中国的“大同思想”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渴望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建立平等幸福的理想王国的愿望,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高度契合性。

在价值立场上,人民立场与民为邦本具有一致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任何历史的画卷都不能展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众多经典文献中表达了对人民群众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的同情,并将实现人类的解放作为他们的至高理想和终极追求。中华传统文化以“民”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宁的根本,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本”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之思想,如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将民众、人民的重要性在思想领域中提升至了极高的地位。《尚书.五子之歌》有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那个时代的警世名言。可以发现,“民本”始终贯穿于古代的政治思想之中。

在科学与智慧上,唯物辩证法和朴素辩证法具有相似性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辩证思维方法,充满着深邃的理性思辨和灵动的哲学智慧,这在《周易》《道德经》等经典作品中皆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周易》讲“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其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的观点与阴阳、刚柔相推相交的辩证思维。老子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辩证思维方法积淀并熔铸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中,与唯物辩证法具有相契合的高度一致性。

在胸怀与格局上,开放包容与兼收并蓄具有相融性

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为最高理想,是胸怀天下的理论,蕴藏着深刻的世界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开展的独立运动,彰显出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马克思主义因此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着人类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中华文化自诞生之初就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其中蕴含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探寻着各国各民族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可见,在包容性与开放性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

(作者单位:湘中幼专)

--> 2024-01-23 杨曼萍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8110.html 1 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