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3日

提高邵阳高质量发展“文化含金量”

庞艳

邵阳,文脉绵长,文蕴厚重。自古以来,就是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诗与远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为我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实现邵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征程上,厚植邵阳文化沃土,以文为脉、以文兴业、以文化人,让文化活水“涓流不息”,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

以文为脉,深挖邵阳文化富矿

邵阳文脉的赓续,须深挖邵阳文化“富矿”,统筹谋划好文脉传承的“新蓝图”。一方面,深挖底蕴,守住“文化根”。邵阳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蔡锷故居、魏源故居、宝庆府古城墙、邵阳北塔等众多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迹,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滩头年画、花瑶挑花、洞口宗祠、苗族山歌等民族瑰宝,代代相传仍时看时新。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为重塑文化自信拓展思路,在世代相传中成为推动邵阳高质量发展的最持久根脉。另一方面,厚植情怀,凝聚“民族魂”。邵阳的历史文脉是我们享受中华文化精神滋养的重要资源宝库。奇峰秀水之间充盈着袁国平、贺绿汀、吕振羽、匡互生等众多革命志士的革命正气。启蒙思想家魏源、民主革命家蔡锷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了浓墨重彩的“邵阳智慧”。让历史文物与历史人物“活起来”,有助于更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凝铸民族魂,笃行报国志。

以文兴业,塑造特色文旅神韵

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旅产业,是邵阳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一是积极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在“非遗+手造+文创”上下功夫,鼓励宝庆烙画、蓝印花布、邵阳米粉等非遗技艺进行多元化的传承与创新。帮助邵阳花鼓戏、花瑶呜哇山歌、城步苗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提升设计能力,引入数字化技术探索更精准的非遗研培模式,让传统非遗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二是积极打造现代文旅产业新业态。以文脉为支撑,打造特色文旅产业体系。将市域内的文物、非遗、传统工艺、特色景区、文化园区、乡村民宿等文化符号“串珠成链”,发展沉浸式演出、互动体验、文化主题餐饮等新产品新业态。依托城市地标、街区、景区,开发特色文化展演、美食、音乐节等文化体验项目,发展夜间经济文旅消费新业态。加快数智赋能,提升文化内涵和个性化体验,发展虚拟文化产业,实现数字互联环境下文化产业的迭代发展。三是积极构建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新格局。顺应旅游服务与生活服务互相浸润的发展趋势,整合市内各县市区现有古城区、古街巷资源,采取拓展旅游空间、全业融合丰富旅游产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式,调整优化文旅融合项目布局。通过“非遗+旅游”“节庆会展+旅游”“乡村振兴+旅游”等多种形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同时,打造千年宝庆文脉大IP,网聚邵阳特色文旅品牌,将网络“流量”变成产业“增量”。

以文化人,滋养邵阳文明新风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民族的底蕴和气度。邵阳文化的厚重程度衡量着新时代邵阳发展的精神高度。一是要提升公共文化供给力。加快布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多可用、可闻、可见、可说、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产品。以实现文化服务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为目标,完善群众日常的活动和行为场所的文化功能,培育群众的城市认同。二是要激发城市更新创造力。立体化开发市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塑造城市精神、基调和风格,以文化和旅游赋能城市更新。引导老建筑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遗址华丽转身为文创园区、网红地标,重塑城市文化环境、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三是要增进文化惠民新张力。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融汇,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模式,开展系列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文化传播活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挖掘整理邵阳市内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故事等,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宣传弘扬邵阳城市文明。紧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契机,推进文化强市,推动城市颜值、市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2024-01-23 庞艳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8107.html 1 提高邵阳高质量发展“文化含金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