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洞口县石江镇金龙村已竣工的沿江休闲广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该村2023年通过发展粮食、萝卜等种植业,以及荷花园等文旅产业,让村民增收,提升幸福感。
2023年,石江镇坚持党建引领,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 精神赋能
该镇扎实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双融合、双促进。
念好“学”字诀,提升本领。2023年,该镇组织开展了高频率的集中学习。依托“周一夜校”等平台,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党员干部以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760人参加轮训,提升乡村工作本领。
打好“督”字拳,增强效能。该镇建立党建工作常态督查讲评机制,实行“月督查,月整改”。把问题整改作为增强实效的重要抓手,把党建工作成效作为村(社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了“支部书记带头抓、党员干部齐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唱好“带”字曲,打造亮点。该镇依托萧克指挥所、红军烈士墓等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党性教育特色。深化“五个到户”,织密微网格。以“田间课堂”“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邀请“中国好人”熊猫侠廖振飞等本土的模范典型上党课,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思想赋能;大力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
守牢底线 巩固成果
杜绝返贫防风险。该镇落实包保监测,按照要求扎实推进全镇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镇监测户110户312人,因人因户精准实施产业、医疗、教育、兜底帮扶。通过发放困难群众低保金、生活补贴等举措,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2023年,已有20户50名监测对象通过有效帮扶稳定消除风险。
粮食稳产保安全。该镇严格落实“五个一”要求,即每村一本到户台账、每村新增培育一名种粮食大户、组建一支专门技术队伍、每月组织一次土地集中巡查、建立一套奖罚制度。坚守耕地红线,抓实粮食安全。2023年,该镇落实粮食种植面积8000公顷,双季稻2133.3公顷。该镇耕地保护工作被评为全市优秀案例。
稳岗就业保民生。该镇摸排辖区有劳动力且有务工意愿的农户,对劳动力正常的脱贫群众采取“稳旧岗”和“拓新岗”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动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就业,设立帮扶车间15个,吸纳就业30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96个,其中134个用于脱贫户监测户保障就业。
巩固提升解难题。2023年,该镇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共27个,资金613.1万元,主要用于农田水利、抗旱设施、道路硬化等群众急难愁盼项目。完成卫生厕所改造175户,问题厕所整改412户。
产业增效 百姓增收
做好特色经济文章。该镇利用石塘村桃源种植合作社的黄桃基地、荷叶塘的阳光玫瑰葡萄基地、穿石村的血橙基地、贤竹村的紫薯基地、大塘村宇龙大米加工厂等原有建设,发展大米、葡萄、黄桃、紫薯深加工产品和基地体验游。通过对特色农业的整体提质增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镇财政保障专门经费注册“多彩生态大米”品牌,并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大米价格每公斤提高6至10元,直接增加粮农收入400万元。
抓实优质湘猪工程。该镇持续落实生猪产能奖励、“生猪贷”等一系列生猪稳产保供政策。鼓励辖区养殖大户建设种畜禽企业,生猪养殖规模稳步提升。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该镇建立“支部服务+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模式,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2023年,该镇30个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创新方法 优化治理
该镇以“四群工作法”推进“六零”创建,巧解基层治理难题。
群“英”断是非,矛盾化解控源头。该镇建立“四群”工作服务站、乡贤库,搭建“可断”的平台,选任“善断”的骨干,利用“群英”资源,把“判决权”交给群众,提升“共断”效能。目前,共发动“群英”80多人,调解矛盾60多起,从源头上消除矛盾。2023年,该镇信访总量下降四成。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验收中,该镇工作获省市好评;在综治民调测评中,该镇位居全市前列。
群“策”商大事,民主决策在前头。该镇搭建说事议事平台,组建议事协商队伍,畅通干群交流渠道,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不断推进基层议事协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村民生项目建设,均做到公开透明。
群“评”强监督,纪律规矩立心头。该镇统一设置“监督意见箱”,定期收集意见,并召开质询会公开答复解疑惑。从“五老”人员中,聘请威望高、品德好的同志分班轮流到村(社区)值班,监督村(社区)“两委”干部在岗履职情况,并协助开展群众工作。此外,安排2至3名村民代表对每名村(社区)“两委”干部进行“结对监督”,强化清廉预警,确保“小微权力”阳光运行。
群“星”树榜样,弘扬新风我带头。该镇充分发挥榜样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营造向榜样看齐的风气。开展“讲石江故事”活动100余场次,培育挖掘村组、院落、学校等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30个。以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净化群众思想灵魂,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