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1+1+1=0’耕地保护‘长牙齿’模式”被湖南耕地保护工作创新成果集收录,并作为湖南推进自然资源督察执法工作的经验做法之一获《中国自然资源报》推介。
“洞口县落实‘四到位’举措 追回‘变装出走’的耕地”和“邵东市仙槎桥镇底层发力 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米’”获评“2023年度湖南省耕地保护创新案例”。
……
过去一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持续“满怀大地深情”,进一步强化责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实现土地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资源保护成效明显。
土地执法见实效
2023年3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印发《邵阳市打击整治自然资源领域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至此,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田长+检察长+警长”制度,以“三长”合力严格土地执法监管,蹚出了耕地保护依法治理新路径。
我市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耕地保护压力大。而在土地执法监管中,通常会遇到调查取证难、违法制止难、强制执行难等问题。通过田长、检察长、警长分工合作,能更好实现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存量全清零、增量零增长、全年零发生”目标。
在这套“1+1+1=0”的公式中,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面排查、专项执法检查、查处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检察机关负责在非法占用农用地等案件会商等方面提供指导,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或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及时审查,对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及时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等;公安机关则负责配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涉嫌犯罪的违法线索提前介入,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土地、矿产违法犯罪案件。
2023年,我市自然资源部门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52起,公安机关共立案侦查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采矿案26起,破案17起,刑事拘留39人,移送起诉42人。在“三长”制的护航下,我市耕地面积达39.7万公顷,超过底线目标2593.3公顷,实现“进大于出”的历史性转折,耕地占补平衡三项指标同样实现“由负转正”。
披绿生金开新局
清风拂面,满目翠绿,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这是隆回县金石桥镇罗公湾采石场重获“新生”的真实景象,也是我市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后所呈现的秀美风貌。
罗公湾采石场曾因偷挖乱采现象严重,导致矿区内土地被大片压占,耕地严重损毁,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2022年,罗公湾采石场作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被纳入湘桂岩溶地湖南沅江、资江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土地总面积4.2737公顷,主要修复为耕地。为做好后期管护,修复好的土地最终交由当地村民委员会耕种。如今,项目区已耕种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每年可稳定获利30万元左右,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千疮百孔”到“重披绿装”,罗公湾采石场的美丽蝶变,彰显了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守土尽责的初心和使命。
为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我市各级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结合当地经济特色,结合修复区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分区施策,打造了“生态修复+中药材种植”“生态修复+林果经济”“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等五种各具特色的生态修复模式。其中,在武冈市马安矿区历史遗留矿山试点探索“生态修复+废弃土石料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修复模式,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矿山面积28.5公顷,削坡减荷产生可利用废弃土石料224万吨,新增可规划国有建设用地11.6公顷。
资源管控有力度
我市启动历史旧账清理,成立“三类土地”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包案、一地一策”工作机制,处置率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3年底,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111公顷、闲置土地456公顷。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开展违法用地“三零”行动,保持打击违法用地高压态势,将“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到实处。2023年,土地卫片执法中发现的违法用地数量、面积和占用耕地面积同比分别下降63.97%、75.13%、71.68%。此外,我市持续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截至2023年底,已整改到位1868宗。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当有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继续砥砺前行、加压奋进,让每一寸被利用好的土地、每一抹被守护好的绿色成为建设现代化新邵阳征程中的新空间和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