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1日《大公报》“杂纪”栏载有《蔡松坡轶事》一文,共两节,言及两事,一谈蔡锷在乡之产业,较详细;二是谈蔡锷家族,较简略。此时距蔡锷逝世不足半年,从其中细节来看,所记当为可靠。
“轶事”称,蔡锷在乡遗业有三处。一是半节木屋,系祖业,为婶母与之共有。原是一栋,因“风雨飘摇未及修理”,便只剩下半节,现为婶母独居之所。二是两进茅屋,这是蔡锷的父亲蔡正陵所开门面,在武冈山门(即今洞口县山门镇)。此屋虽说是两进,但其实只是几间简陋的茅草屋,“茅茨土阶,不让尧居也”。三为租谷五十石。蔡锷在广西时所置一处地产,“在县城(指当时的邵阳县城)附近”,租谷为蔡母王太夫人之“膳产”。以前蔡锷母亲租居“雷宅”时,便以此租谷为生,只是听说这处地产还属于“典业”,或未过户。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蔡锷在广西巡抚李经羲的再三敦请下,前往广西桂林,就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并兼随营学堂总理官。
关于蔡锷家境之清贫有一个说法,流传颇广,是说袁世凯在1915年末称帝后,曾下令邵阳县令查抄蔡锷家业。县令回禀,“蔡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无可查抄。此说词在常人看来总觉得难以置信,多以为是县令因同情蔡锷而对袁世凯的塞责之词。今从此“轶事”所记来看,“片瓦寸土”之说,言辞虽嫌夸张,但大体情形还是相符的。三处产业中的半节木屋,系祖业,且为婶母与之共有,现为婶母独居之所,是不能查抄的;两进茅草屋,简陋至极,查抄没有意义;第三处地产为蔡母一家谋生之资,不过为五十石租谷,查抄又于心何忍,更何况这处地产的产权并不明晰。蔡锷身居高官,家境如此清寒,可见其为官之清廉。
第二节谈蔡锷的家族。说蔡锷家族连同男女一共不过百数十人,原聚居于“宝庆城北五里之北港河”,均务农,到蔡锷兄弟时才开始出现“读书种子”。“宝庆城北五里之北港河”,当即民国十八年(1929)《邵阳蔡氏三修族谱》所载之“城北担地”。显然,“轶事”此处记载比族谱更详。又说,唯有蔡锷家“久离原籍,业已三迁”,曾祖迁居东路,父亲蔡正陵又从东路迁居“武冈”。蔡氏族谱称,迁居东路是因“洪杨之变”,而城北为战场。“洪杨之变”,是指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的赖裕新、朱衣点在撤武冈围后,石达开令各路咸集,围攻宝庆。同治《武冈州志》载:“自武冈东路至宝庆南路,太平军连营百余里。”蔡锷曾祖迁入的“东路”,原属邵阳市郊区蒋河桥乡,即今大祥区蔡锷乡。蔡正陵迁居“武冈”,即武冈山门,即今洞口县山门镇及水东镇一带。
文末又称,听说蔡锷在广西时,曾有族人找他要求安排工作。但此人不识字,无法安置,蔡锷只得送他去学习印刷。蔡锷在广西期间,办学延请教员,多湘籍旧友,邵阳便有樊锥、毛人凤、雷飚、岳森等。蔡锷在广西做高官的消息传遍家乡,族人闻说前往投奔,但蔡锷也只是“因才施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