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清区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围绕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以赴解难题、促发展、谋长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矢志将双清区建设成为全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新官”理“旧账”,补齐民生短板。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但双清区始终坚持“当省不用,当用不省”原则,以不推诿、勇担当的责任意识,统筹财力改善民生,民生方面总投入稳步增长,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啃下了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卸下沉重“包袱”。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方面,近3年累计投入各方资金4.9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3个,惠及居民27850户,改造面积225万㎡,硬化道路51.25万㎡,改造和新建下水管、水电气管道64.2公里,新建垃圾分类亭220座,停车位3740个,得到群众普遍赞扬。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经验做法在人民网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广泛推介,并荣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扬。推进环境治理方面,投入3000多万元对“两沟”(龙须沟、洋溪沟)污染区域生态环境开展系统整治,彻底解决了“两沟”污染问题。高标准实施了红旗河沿线污水排放治理、三里桥片区内涝整治、黑水溪管网改造等环保工程,实现双清全域“天更蓝,水更清”。化解超期安置问题方面,以抽钉拔楔的决心,通过采取成立区级工作专班、多方筹措优质房源、区级领导带头包户、全面优化办证服务等措施,2年多来已完成安置房交付2013户,剩余416户将在2024年全部完成交付,彻底解决困扰10余年的超期安置难题。
全力促发展,培育增长引擎。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加速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引领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域式城郊新型农业先行区作为推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动力源、突破口。一是与经开区融合发展步入正轨。积极承接邵阳经开区剥离的社会事务职能,为经开区减负赋能提供强力支持,双清区与邵阳经开区实现差异发展、融合发展、同步发展。深入开展“三送三解三优”,帮助解决园区企业招工、征地拆迁等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对接经开区产业配套需求,引导老工业基地企业转型升级,对接经开区生活配套需求,积极为经开区企业、就业群体提供高水平住房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康养等公共配套服务,促进“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二是现代商贸物流格局基本成型。近年来,双清区以打造全市商贸物流核心区为目标,建设形成一批城市综合体、大型专业市场、专业街等,集大宗货物仓储中转、现代化交易配送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邵阳国际商贸物流枢纽加速推进,以“商业圈、市场群、专业街、物流园”为特色的大商贸格局基本成型。三是全域式城郊新型农业有声有色。抓住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进一步提高城市带动乡村和乡村服务城市的水平,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2023年荣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绩效考核全省优秀。
蓄势向未来,厚积腾飞力量。突出“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底蕴更深、后劲更足。一是努力创建省级创新示范区。连续多年出台激励创新政策,每年安排3000万元预算用作科技创新发展专项基金,近5年新增税收主要用于支持高新产业项目创新研发投入。省工信厅发布2023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化”重点项目名单,双清区上榜25个项目,位列全市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核心指标均列全市第一。2023年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二是努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双清区紧扣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努力造就一批双清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顶尖、拔尖人才及团队。区科创平台目前已集聚专家人才1185位、共享仪器设备4495台(套),并引入服务机构496家,导入省内外高校102所、省内外科研院所137所。一些专家入选湖南省第十五批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等。
(作者系双清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