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犬木塘水库正式蓄水发电;河湖长制工作经验多次被水利部工作简报、中国水利报推介;全市新增中央投资(国债)水利建设项目申报落实项目个数和资金安排居全省前列;全市两个高质量发展指标水土保持率、单位地区用水量全省排名靠前……
2023年,邵阳市水利局认真贯彻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全市水安全战略,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明任务、压责任、出实招,全市水利工作取得诸多成效,水利发展带来更多实惠。
水利投资和项目建设稳妥推进。2023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47.56亿元。犬木塘水库工程取得重大进展,2023年10月20日,枢纽工程闸门下闸,正式蓄水;10月28日,首台水轮发电机组1号机组正式发电;11月30日,灌区工程狮子岭隧洞提前128天精准贯通。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4.97亿元,其中,犬木塘水库邵阳地区累计完成投资60.94亿元。
国债项目申报储备多。我市新增国债水利建设项目申报入库项目345个,项目总投资354.6亿元,申请增发国债资金203.7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均位居全省前列。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稳。省级重点水利项目秀水水库大坝枢纽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洞口县超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全市12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5个城市防洪圈工程、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成。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有成果。数字孪生资水邵阳市区段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加强开展洪水预警、水工程联合调度等方面的模型研究设计,着力构建邵阳水利“一张图”。
水旱灾害防御全面胜利。2023年,我市降雨总体呈现“前少后旱”特征。4月份起,全市水利系统安全应对16轮强降雨,各大蓄水工程抓紧时机蓄足水量,为后期的抗大旱、抗长旱提供了坚实水源保障。防汛方面,科学制定《2023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方案》,对全市45座大中型水库(电站)的汛期调度方案(运用计划)进行重新修编,对全市所有具有防洪功能的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进行复核调整,成功安全应对16轮强降雨。抗旱方面,持续用好“六水”抗旱经验举措,严格实施“抗旱三色预警”、科学调水、抗旱设备燃油补贴等机制,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到田间”活动,科学有效实施人工送水和“人工降雨”等应急措施,解决2.64万人生活用水困难问题,保灌面积达18847公顷。
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山塘清淤”三年行动计划和渠道“中梗阻”畅通工程,全市新建小水源1500处,新增蓄水能力464万立方米,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万公顷;1个大型灌区和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年度任务全部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2667公顷,新增节水能力1817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69万公斤;农村安全饮水通过标准化管理评价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37处,千人供水工程110处,水质得到明显提升。狠抓以工代赈项目推广建设。2023年以来,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共推广以工代赈项目1046个,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1亿元,带动农村群众务工15484人,发放劳务报酬5736.84万元。
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2023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邵阳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监督体系》《洞口“三提升”促进河长制走深走实》典型经验被水利部简报推介,《水润隆回》等河长制宣传片在CCTV播放推广。推进巡河常态长效,市、县、乡三级设立3502名监督员开展“脚踏式”巡河26815人次,督改问题5332个;把河湖长制纳入巡视巡察内容,全市河湖治理管护116个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部纳入“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管,按期整改销号。推进“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联合巡河执法;推进“电视问政”和“三色预警”,市县组织82名河长走到屏幕前,接受公众检视;推进全民共治,开展“河小青”清河净滩等志愿服务活动820余场次,开展河库巡护监督1.1万余人次。
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开展水文化建设,成立水文化研究会邵阳市代表处开展水文化研究,我市《浅析大圳灌区新安飞虹工程水文化》被省水文化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积极开展国家节水行动,提前超额完成节水达标建设任务,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2年下降1.66亿立方米以上,全省排名靠前。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建设,全市水土保持建设投资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水土保持率全省排名靠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市着力解决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四类问题,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新邵阳提供坚强水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