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5日

旅人手记

灵渠随想

黄三丛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前者为保护国家的防御工事,后者为开疆拓土的水运航道,异曲同工,都为安邦兴国。前段日子,我有幸一睹坐落在广西兴安县的灵渠丰韵。

我站在灵渠和湘江分流的铧咀尖梢处,只见从崇山峻岭中东流而下的湘江源头海洋河,如一位胸怀坦荡的长者,将河水从这里分摊,慷慨地把三成相让给灵渠。漓江自从有了灵渠为源头,流量丰沛,水位上涨,河面宽阔,有效承担起上下游航运和两岸农田灌溉的使命,继而汇入珠江,奔腾到海。

我从铧咀顺着灵渠往下游流连,被“大天平”和“小天平”两大奇观惊艳住。为让地势高于海洋河的漓江接纳分流,前人脑洞大开,从铧咀根部到湘江下游的小岛处筑起大坝,叫做“大天平”,以抬高水位注入灵渠。初始,漓江上源的大溶江相距这里三十多公里。为与海洋河贯通,人工开凿出一条五米来宽的河槽,叫秦凿渠。后经历代扩容达十余米,更名灵渠。灵渠承载量有限,分流过来的水时丰时瘦。为控制流量,前人又从铧咀根部到南陡阁砌筑起“小天平”,让多余的水泄入湘水滩涂。何谓天平?我想,此处大概是自然调节均衡适量的意思吧。

适逢枯水期,大小天平没有河水漫溢,小天平成了游人观光的场所。平静流淌着的灵渠清澈见底,倒映着的蓝天白云和对岸的风光带,伴着水底的丝藻摇曳飘荡。水面波澜不惊,偶尔和风轻轻掠过,才吹皱一江秋水,在斜阳的辉映中波光粼粼。对岸的钓翁突然提起钓竿,就见空中划过一溜抛物线,旋即一尾扭腰翘尾的鱼儿悬挂在半空,顿时两岸激起笑浪。

我漫步小天平,探寻着灵渠这位历史老人的相关信息。坝顶宽阔平整,可容三驾马车并行,从北到南三百来步,工程浩大。坝体临浪头冲击的档面,一扇扇雕琢平整的石板,足足三倍于桌球面宽厚,重达数千上万斤,我和游人都惊疑先民们是怎么运载并铺砌上的。坝顶中间部分由一方方均衡的柱石竖直镶嵌而成,鱼鳞状排列组合着。大坝外侧则由片石构筑出流线型斜面,紧凑规范,营造出与大坝浑然一体的美感。整个坝体呈直角梯形状,仿佛一位侧卧着的尊者,尽职尽责地守望着这方神圣的天地。我感叹,古今多少人和事,尽付烟尘中,唯有这横亘在两段江流中的大小天平,历经二千多年的波涛涤荡洗劫,外加风霜雨雪剥蚀,依然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一如既往地发挥着正能量,足见先民们的远见卓识,和巧夺天工的才艺技能!

我扫描着尊者躯体上一道道被风波刻凿出来的皲裂,和时间沉淀下来的斑点,脑海里描摹出丰水期间,两匹瀑布漫过大小天平时,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壮阔气势,耳畔犹然响起老人浑厚的古老歌声,韵律里拷贝出先民们深邃睿智的目光与勤劳勇敢的身姿。这歌声的主旋律是民族融合、国泰民安。我分明还谛听到了这首古曲已和上新韵,音域更加宽广,音色鲜活清新。

就是到了现代,灵渠仍然老当益壮,为两岸各族人民群众航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出力。只是到了当代,公路网密布,陆路交通方便、快捷、量大,灵渠的航运功能才有所弱化。可这位长者仍然担当着为两岸农田灌溉的使命,为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族同胞携手共进而踔厉奋发。同时,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里的游览观光船,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如今的灵渠两岸,容颜焕发,风光无限。置身其中,只见人在画中游,画在水中流,诗趣盎然。

如果说,国家要强盛,人民向往和美幸福生活,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主旋律,那么,灵渠演奏的就是永恒的强国富民之音,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推陈出新。

(黄三丛,武冈市双牌镇退休教师)

--> 2024-01-15 黄三丛 旅人手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7623.html 1 灵渠随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