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遇见,就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惊喜。比如六里桥,当你与它邂逅,就无可避免地被它惊艳。
岁月悠悠,很多事物都随流水而逝,六里桥却在顽强地抵挡着时间的收割,在红尘中熠熠生辉,成为光阴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家乡五峰铺,是一个繁华热闹的现代化小镇,也是个“处处画雨烟”的江南水乡。它毗邻零陵、祁阳,位于三县交会之地,有“五邑通衢”美称。古街道有六里之长,旁边一个村就叫六里村,靠近村边的桥因故取名叫六里桥。这座风雨桥,长40米,宽6米,上面修建着高大气派的凉亭,下面有3个半月形桥孔。以前,此桥是塘田市、白仓到五峰铺、祁阳等地的交通要道。
它“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是桥中的“小家碧玉”。它坚固、美观、大气,气势磅礴中夹带着柔美恬静。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跃跃欲飞的龙,嘴里吐出串串水花;有的刻着两头狮子,尾巴高竖,各自回首遥望。所有的动物都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桥边的石缝里,偶有大胆的野草,从缝隙里探出头来,给石桥带来了勃勃生机,增添了几丝柔媚。
桥顶上的凉亭,盖了青瓦,挑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累了,可以在桥上歇歇脚、聊聊天、吹吹风,顺便还可以吆喝两句,卖几碗豆腐脑、几片桂花糕。他们不会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伤感,就觉得流水的声音让人心静。
夏日,母亲最喜欢坐在桥上的青石上。石头越磨越亮,恍如一面青色明镜。母亲靠着栏杆,用手轻轻捶打那直不起的腰,还有那跟随她半世的疼痛,仿佛这么一捶,疼痛会随流水而去。父亲端着一碗苞谷烧,在桥上踱步,时不时喝一口,咂巴一下嘴,他的江湖就是酒。诗和远方在酒里荡漾,一口酒下喉,所有的疲倦和烦恼全溶解了。站在桥上眺望,炊烟拉扯着清风,以民谣的形式,从屋瓦间袅袅飘升,空中唧唧的雨燕,比炊烟飞得更远。
晚霞里,桥边坐着的几个渔者,被夕阳涂抹成一幅金碧辉煌的静态画,钓一杆水墨丹青,钓一首唐诗宋词。“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阳光下的石桥,每一块青石都浸透着清凉和唯美,每一道水流都洗涤着人的眼眸和灵魂。石桥活成了乡村里一首律诗,活成一朵素雅的花,不耀眼夺目,却芬芳宜人。
从桥上走过,如果你是细心人,留意脚底下的石板,你会发现,青石板上刻着一副“三一三”棋盘格。它不像那高雅的围棋,文人雅士们正襟危坐在亭台楼阁里,泡着香茗,双方屏息凝神,左右冲杀。它是一种属于下里巴人的棋,是一种简单的乡间娱乐。
“三一三”棋我们当地叫“草棋”,因为是把野草当棋子。把野草掐成长短两种,摆在棋盘上,双方坐在地上就可以下起来。看到刻在桥上的棋盘,许多美好的回忆泉水一样涌出来,叮叮当当弹奏着快乐的旋律。
岁月的脚步匆匆,而石桥却气定神闲,如得道高僧默然打坐。风来了,雨去了,水涨了,它静然无语。多少年过去,陪伴它的人从童年到老年,换了一批又一批,它仍然是“一溪秋水一横桥”,风韵犹存,气度非凡。
古老的石拱桥,是乡村里一部活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