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17个项目榜上有名。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53项、市级非遗项目88项。
这17个项目分别是新宁县的崀山故事传说、隆回县的花瑶山歌、隆回农民画、洞口县的吹打(锣鼓十样景)、城步苗绣、邵阳县的邵阳根雕、绥宁县的盘瓠祭(祭狗)、邵阳米粉制作技艺(宝隆和)、邵东祁剧、双清区的宝庆油布伞制作技艺、新邵县的古琴制作技艺、洞口县的冷水窑土陶烧制技艺、武冈米花制作技艺、武冈法新豆腐制作技艺、城步苗医烧烫伤疗法、邵阳县的扎故事、隆回县的梅山油龙习俗。
花瑶山歌主要流传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麻塘山乡的花瑶村寨。花瑶山歌主要取材于历史、劳动、生活、风俗、爱情、自然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丰富的要数情歌。由于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花瑶山歌可说是一部记载花瑶历史的史书。
几千年来,崀山各族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彩夺目的民间故事传说,包括地理形势、风土人情、文化遗迹及风味特产、地方传说、名人轶事、民间歌谣及民间谚语等。这些作品不仅倾注着他们的智慧、爱憎,也体现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隆回农民画历史悠久,创作内容广泛,题材多种多样,吸收应用了滩头年画、剪纸、绣花、雕刻和道教公德画的一些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构图饱满严整,色彩艳丽热烈,造型古拙夸张,线条简练粗犷。
宝庆油布伞制作技艺主要用冬竹或坚实的木料做成伞骨架,伞布是用土白布放入熬好桐油,配上一定比例槁子胶和洛黄粉,油制而成,再经过太阳晒干。这种土油布伞金黄通亮,色泽鲜明,坚固耐用、防水性好。
武冈米花的制作工艺精细,采用上等糯米作原料,用清水泡浸8小时左右,再置于甑内蒸2小时后,用圆篾箍将白糯米饭先放入底层,再将红糯米饭放入上层。米花寓意日子圆满、事业圆满,寄托着人们的良好祝愿,是武冈民间在喜庆之日用来招待客人的佳品、赠送宾客的礼物。
邵阳根雕奇巧结合、天人同构,工艺遵循“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要求,使天工的自然美与人工的雕刻美得到和谐统一,“天趣”与“人意”得到有机融合,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收藏价值与经济价值。
锣鼓十样景在洞口县等地广泛流传,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其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打击乐铿锵有力,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锣鼓十样景由1个大锣、1个书鼓、1个大钹、1个小钹、1把唢呐、1个小锣、2个掌锣组成,共10人进行协调演奏,以花鼓戏为固定的曲牌形式,以唢呐为演奏主旋律乐器,其它打击乐器为伴奏附和进行。
冷水窑土陶烧制技艺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洞口高沙盛产一种名为“金沙”的陶土,经晒干、粉碎、过细筛后,按比例加水和合成泥,再用手将陶泥反复揉捶至熟,然后把熟陶泥团放入木桶内进行2天至4天的自然发酵,其制作技艺仍然保留着“手捏成形”“轮制拉胚”的原始手工技法。
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新邵县古琴制作技艺的工作室楚湘琴坊位于新邵县大新镇申塘村,非遗手艺传承人是新邵县古琴研究会会长周继湘。古琴的传统制作十分复杂,有选材、制木胚、装配、调音等10余个步骤,在每一步骤中,包含数10甚至100余道工序、细节。
为纪念龙狗带来粮食,绥宁县苗族蒙氏坝哪每年中元过尝新节时,苗民举行庄重的盘瓠祭仪式。且仍然保留早饭和晚饭都要让狗先吃的习惯,是当地乃至周边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传统习俗,成为远古先民盘瓠崇拜、祖先崇拜和巫傩崇拜的珍贵活化石。
邵东祁剧清云班130多年来,在传承古老的祁剧中保持了在唱腔上剧种所具有的高亢、动听、优美的表现形态,在器乐伴奏上坚守了“三大件”(京胡、京二胡、弹拨)为主要器乐的特征,加上吹奏乐的伴随(竹笛、大、小唢呐)从而凸显了祁剧音乐的粗犷和雄壮。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400余个,在各类民间的红白喜事、祭祀、祠堂庆典等演出中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城步苗绣绣法相对非常独特,一般采用劈绣、锁绣、戳绣、绑绣、网绣、结仔绣、贴布绣等多种针法。图案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大胆而带有幻想色彩,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它承载着苗族历史文化的变迁,被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城步苗医烧烫伤疗法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丹口村,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诊疗分开懵开豆(诊断)、采药制药、治疗三步,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
法新豆腐产于武冈市稠树塘镇法新村,采用当地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手工制作。其独到之处是“原浆点脑”,利用压榨豆腐挤出来的剩余水,经专业发酵提炼后再用于点脑(卤),在动态下形成豆腐,法新豆腐细、嫩、香、软,烘干、焙制成的豆腐干,则韧劲十足,耐咀嚼。
邵阳米粉是邵阳传统饮食的典型代表和邵阳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宝隆和”商号是由曾桂阳老先生于清光绪末年(1908年),择邵阳临津门资江码头老街创立,寓“宝庆府生意兴隆、和气生财”之意。“宝隆和”商号历经曾氏四代,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在传承传统古法工艺基础上,以“汤清、油红、料鲜”为特色。
扎故事又称“扎台戏”“天故事”,表演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统经典戏曲。扎故事既凸显了巧妙造型之美,又展示了高空杂技艺术之美,同时常伴以彩船、高跷、彩旗、民间乐器、狮舞、打花棍、耍笑和尚等各种表演,各类幽默表演相映成趣,巡游队伍壮观、阵势浩大。
梅山油龙习俗是以舞龙为主的传统的群众性文化现象,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古梅山文化的中心地带——隆回县金石桥镇、七江镇。舞油龙有一套十分讲究的程序及礼仪,包括舞炭花、响铳、锣鼓、下帖子、报信、发猖、定龙路、接龙、舞龙和祭龙。它不仅是人民祈求安康富裕、驱邪避难的精神寄托,而且是春节期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