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七中是我的母校,离我老家的直线距离也就800来米。尽管那时条件很艰苦,七中却是邵东流光岭区的教育和文化中心。每逢放电影、文艺演出和万人大会时,4个公社的人们都聚集到这里,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情景令人记忆犹新。从上小学起,我就把将来能上七中读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78年,我出人意料地考上了湖南省重点高中邵东三中。十四五岁的我从未离开过家乡,突然去离家10余公里远的三中求学,思乡心切。又耳闻目睹家门口的七中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禹春求老师的引荐下,我于1979年春转学到了七中求学。
班主任李芹南是县内有名的数学老师,在他的科学管理下,正青春的同学们个个满怀凌云志。李芹南老师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经常在晚饭前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段,要么组织唱歌,要么把同学们赶出教室到室外去活动。各科的任课老师更是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往往为抢上第一节课而和排课表的教导主任争得脸红耳赤,只因第一节课同学们精力充沛些。那时的学习辅导资料奇缺,各科的任课老师为了给同学们加料,还要加班加点刻蜡纸油印资料供学生使用。
我们都是农村小学初中毕业的,大多数人没有学过拼音,方言又重,交谈中笑话百出。时教语文的曾放军老师为了扭转这种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被动局面,像教小学生一样教我们学声母韵母声调等拼音知识。此情此景令人终生难忘,只可惜我乡音难改,现在还发音不准,时成笑料。杨儒雅老师教英语时,为了使同学们发音准确,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生动的场面令我难以忘怀。化学老师李铁桥,每逢实操课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全,从不把试管口对着同学们。
在邵东七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更是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灵魂的人师。当年的校团委书记李旭轩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真是操碎了心,从起床早操到晚上就寝,全程关注同学们的作息动态。老校长邓佑卿视生如子,管理上严要求,生活上细关心。副校长陈益林两口子没有生育孩子,同样把学生视为己出,倾情关注同学们的成长进步。不管哪位同学生活上碰到了困难或生了病,他们都是情真意切倾囊相助。曾建屏老师看上去好像挺严肃的样子,可接近他就会发现其实他很平易近人。他们夫妇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真是费了心、动了情、用了爱,为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课后免费辅导的地点就放在他们的卧室兼办公室。学校的“大管家”许老师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教我们语文的禹文修老师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是邵阳地区的地下共产党员,他一生虽命运多舛,但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投身到教书育人事业中……纸短情长,更多恩师的感人往事,无法一一用言语来表达。
当年,我们理科班的学生不重视文科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在作文上很不开窍,费九牛二虎之力写的作文却是言之无物、条理紊乱。为了强弱项、补短板,禹文修老师引经据典不厌其烦地讲解写作技巧,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和人生理想的高度来启迪我们的心智。我在高考战场上失利后,情绪有点低落。禹文修老师不仅没有低看所有的落榜生,反而对这些不幸儿关爱有加,鼓励我们重拾理想再启航。于是,我选择了从军报国之路。
离开家乡走进军营,在母校七中的生活片段时常在梦中萦绕。紧张的军事训练之余,乡愁频生,给恩师写信诉衷肠是行之有效的解愁秘方。每次收到母校老师的复信我要兴奋半天,至今我还保存着禹文修老师那催人奋进、情真意切有温度的复信。从军一年半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并顺利完成了学业。之后又在部队战斗了10年,为保卫祖国尽职尽责。转业回邵阳市工作后,我从事文秘和宣传工作,这可是我学业上的短板和弱项。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我就回想起当年语文老师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景,以期产生灵感。
转眼间,我离别母校邵东七中40余年了,可我觉得仿佛就在昨天。七中的每个角落我从未忘怀,这是我人生启航的港湾。
(禹长贵,北塔区卫健局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