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邵阳师范毕业,被分配在隆回县横板桥镇中学担任语文和历史教师。那一年,我18岁。
当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整个学校的建筑物,就两栋红砖瓦平房加半栋土砖瓦平房。现在回想起来,这里实际上是个“N无”学校:无教师宿舍楼、无办公楼、无实验室、无会议室、无图书室阅览室……虽然有一个操场,确切地说不算操场,是一片裸露的黄土地,只一个摇摇晃晃的“残疾”篮球架,打篮球只能打半场。每间教室前后分别配置2间小房子,每间约10平方米。教师就住那10平方米的房间,从房间出出进进都要穿过教室,严重干扰学生听课。所以学生上课期间,我尽量憋着不出门。
全校只一处公共厕所,当然是旱厕,下雨天上厕所须打伞,晚上须打手电筒。有一天晚上腹泻了几次,上厕所几个来回,冻得直打哆嗦,还不小心把电筒掉进粪坑里,第二天从粪坑里捞出来洗了又用。在教室上课,抬头直接可见瓦,低头直接可见土。窗户严重缺玻璃,要么缺棱缺角,要么整块整块地缺。冬天寒风肆虐,只能用浆糊“糊”上报纸遮风。春夏上潮了,地板湿漉漉的,蚂蚁、老鼠、蛇都可爬进来“做客”,蚊子、苍蝇就更加是“常客”了,简直就是自家人一样进出自由。
有一年夏季,实在太热。一天晚上睡觉我把窗户打开,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睁眼就看见一条穿“花裙子”的竹叶青蛇吊在窗槛上纳凉,吓得我全身直冒冷汗。此后,整个夏天晚上睡觉都不觉得“热”了。有时正在上课,突然窜进一条狗,像是来巡视课堂纪律的。整个学校没有一处水泥路面。我住的那排教室居于山坡处,出门须“屈尊”下坡。那坡是“黄土低坡”,连台阶都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很是考验教师的“下坡”能力。遇上下雨天,坡滑如油,女教师不知多少次摔得人仰马翻,白裙子瞬间染成了“黄裙子”,也有男教师摔个狗吃屎的。
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对工作倾注了火一般的热情。每备一节50分钟的课要花费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到处查资料。每一个拼音、每一个词语注释都要查词典确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每一个知识点都力求用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讲得使学生一听就懂,每一节课的板书都精心设计,力求既简明扼要概括内容、又富有艺术的美感。编制习题都是自己用蜡纸刻钢板,常常刻得手腕僵痛,手指头磨出的茧可打磨地板。然后又自己用滚筒式油墨机印制试卷,既把试题印在纸上,也常常把油墨印在自己脸上和衣裤上。给学生补课,从不收任何形式的补课费。有些家庭实在困难的学生一时交不起学费,我还垫交了不少学费;有时学生病了,我带他们到卫生院去看病。偶尔某个学生连续一两天没来上学,当时没电话,我晚上就去家访,劝学生早日返校。有一次,我去生铁村家访,由于路途较远,我要数学老师德中陪我去,晚上九点多才找到一学生的家。学生家长硬是要杀鸡招待,我死活不准他杀。他说:“那老师你就是看不起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是学校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全区统考,我的学生人平成绩都名列前茅。
我在横板桥镇中学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是艰苦又快乐的三年。今年春节期间,我再度来到横板桥镇中学,想找回那青春年少时的足迹,然而让我彻底“失望”了:当年的横板桥镇中学不见了,变成了横板桥镇小学。经打听,镇中学早已搬至原来的隆回十中。镇小学却一点不“小”,比当年的镇中学气派得多,既明显长“胖”了,又大大长“高”了,还“风姿绰约”了:校园面积扩大了近3倍,办学规模扩大了5倍;处处是拔地而起的漂亮楼房,有专门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医务室、保安室、运动场……城市学校有的这里都有,完全是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舒适优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当年染裙子的“泥巴坡”,以及“摇晃式”半边篮球架等所有“名胜古迹”均荡然无存,看来那时青春年少的足迹只能在回忆的梦中去探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