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记者从市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工作专班获悉,截至2023年12月初,我市十大省级重点民生实事共20个项目、34个考核指标已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023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勠力同心完成每一项“民生清单”,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变“民生之盼”为“群众之赞”。
“一盘棋”抓统筹,夯实民生基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何办好民生实事,切实为民纾困解难?我市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市委书记严华、市长华学健第一时间部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永红坚持每月调度。同时,组织全市19个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对标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旬简报、月通报、季总结”调度机制,市县同频共振,层层压实责任。
此外,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实事观察员和“观察哨”制度,选聘33名观察员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督,切实把“群众盼”变成“政府干”。“我就是一座桥,一方面倾听收集群众声音,另一方面监督项目工程质量,确保它们真正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隆回县民生实事观察员刘涛说道。
“绣花功”办实事,兜牢民生底线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市围绕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等具体要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积极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
冬日暖阳下,记者走进市中医医院北塔分院医养中心,老人们在花园里惬意地散步、聊天;一侧的健身活动室里,医护人员正组织老人跳健身操,为他们开展康复理疗。这是我市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一个生动场景。
我市切实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创新“医养结合”模式,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结合智慧养老、安心养老,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4个养老机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均已完工并验收,全市养老机构新增370张护理型床位;各县(市)区对4490户困难老年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方面,我市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孤儿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标准,为114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对13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开展妇幼健康守护行动,全市完成5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农村适龄及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9731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54%。
“关键招”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与以前相比,现在市民走在大祥区仙人井社区、西外街社区,给他们最大的感受是:街道焕然一新、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这得益于我市打造暖心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工作内容之一,我市把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从提升“颜值”和“内涵”出发,多点发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卫生、健身设施、水电气配套、排污、电动车智能充电桩等问题,让他们住得舒心。全市开工改造176个城镇老旧小区,推进供配电设施改造升级,对2400户城镇住宅小区居民实行“一户一表”改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样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我市高标准推动农村“三路”建设,通过拓宽路面、安装交通标识牌和防护设施,提高公路通行能力,铺就乡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群众幸福生活“提速”。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546.24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884.22公里。
2023年,农村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投入47083万元资金提升农村地区110千伏、35千伏电网供电能力,投入39298万元提升农村地区10千伏及以下电网供电能力。
2023年,乡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加速推进。我市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行政村5G网络和千兆光纤网络覆盖,深化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覆盖,积极拓展农村地区宽带业务,高效服务数字乡村信息应用。
2023年,农村水源保障及灌溉能力稳步提升。我市通过对水库、大中型灌区进行除险加固、畅通渠道、现代化改造等方式,提升供水能力。全年水库新增蓄水能力517万方,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万公顷,完成117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治。
“硬举措”增效能,提升民生温度
为解决群众异地就医结算的问题,我市在各村(社区)设立医保经办服务站,开通门诊统筹联网结算,选优配强乡镇、村级医保经办队伍,推动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推行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每个县市区对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普通门诊异地结算全覆盖;每个统筹区实现全部43个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省内异地直接结算。
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诸多社保业务通过“指尖”操作即可完成。我市充分发挥数字智慧系统的优势,加大“湘易办”App安装、使用力度,该项移动客户端用户已突破300万;在移动客户端上线市级“一网通办”服务事项808项、电子证照99类,推行便民业务“网上办”“掌上办”,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对于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我市不断补齐学校软硬件设施短板,督促指导10所县域普通高中加快推进“徐特立项目”,确保早日投入使用,提升教学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广泛搭建各类平台,架起求职和用工“连心桥”。通过鼓励创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才孵化等方式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797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9.03%;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3489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