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干部对于政绩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反映了干部的价值取向,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干部中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事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有造福一方的胸怀,在真抓实干中创造真业绩。
固本培元强党性,践行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修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加强党性修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身体上的力行。邵东传奇将军袁国平在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杀害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率领部队突围,自己不幸身负重伤,为不拖累战友选择自杀,临死前还交代把口袋里的7个银元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张桂梅在贫困地区扎根40余年,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助力山区教育事业,帮助超过1800名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改变人生。党性的强度决定着党员的格局境界。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实效,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党性淬炼中坚守初心使命,在攻坚克难中坚持履职践诺。要从党性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政绩观问题,从人民性的角度来把握、升华政绩观内涵,努力践行、落实政绩观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政绩为人民而树。“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因此,我们要把为人民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自己政绩的重要标准。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部署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求广大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推动解决了一批批各领域群众关切的问题,如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增加医院床位、公共泊车位等方面问题。通过不懈努力,邵阳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新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市民感觉更温暖、更幸福了。
急群众之所需,干出经得起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政绩。“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扑下身子到群众中间去,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切实做到民之所向,我之所往,让政绩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那些踏实苦干、兢兢业业、“造福一方”的干部,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永远铭记。我国山西省右玉县多年来历届党政班子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惊人的毅力栽树,化荒漠为绿洲。虽然栽树效果短期难以显现,但当地百姓却把他们名字都刻在了碑上,他们的政绩真正经得起人民和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不断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重实绩而不是显绩,把造福群众作为最大的政绩。
树政绩要靠求真务实抓落实。“要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工作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泛黄的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这样几段话,“切实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落实、落细、落小,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蓝图变高楼,唯积砖瓦功。一个多月的调研,他走访了全县54个贫困村,走访贫困户1100余次。随后他带领群众种黄桃、筹资金、跑销售、盖新屋,最终炎陵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抓好落实,是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和担当精神的综合体现。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始终胸怀人民,做造福群众的“实干家”。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