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而且对世界、对未来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对人才问题进行了深刻思索,提出了一系列精辟入微的见解。他的人才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魏源人才思想的光芒首先表现在对人才作用的高度重视和人才意义的深刻阐述上。他在《默觚·治篇》中把人才与国运联系在一起,指出“国家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有草木,蔚然羽仪,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不能生也。”在《海国图志》总序中,魏源沉痛地昭告国人,欲振国威,雪国耻,必须力除两种隐患,一是“人心之寐患”,二是“人才之虚患”。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切肤之痛,亲身参加过这场战争的魏源,在他的著作《圣武记》中总结战争失败教训时说:“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竟之谓贫。”明确提出了才重于财、才先于财的观点。
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魏源反复强调“器利不如人和”,魏源是主张学习新技术,引进新武器的,但是,与人相比,再好的武器也不能代替人尤其是人才的作用。要富国强兵,搞好海防,战胜侵略者,“在得人而已。”
魏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日暮穷途、不可救药的清代晚期。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魏源,对人才的重要性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是多么难能可贵。
魏源在《默觚·治篇七》中说:“有才臣,有能臣,世人动以能为才,非也。小事不糊涂之谓能,大事不糊涂之谓才。”可见,在魏源的眼里,称得上能人的人还不一定算得上人才。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算得上人才,真正的人才应具备哪些条件、符合哪些标准呢?魏源提出了衡量人才的五条标准。
一是有“济物利民”的品德。也就是能够爱国家爱人民,凡事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前提。作为一名爱国思想家,魏源从小就有胸怀天地、济物利民之志,他9岁应童子试,考官以“杯中含太极”命对,魏源从容对出“腹内孕乾坤”的下联。时隔十年,他中了拔贡,他在书斋门上贴出一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魏源把“济物利民”视为最高理想,也把它看作人才的第一标准。他说:“才生于情(情怀),未有无情而有才者也。无情于民物而能才济民物,自古至今未之有也。”一个人如果于国于民漠然无情,其心思智力必然“不以济物而专以伤物”。
二是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魏源说:“圣人举事,无一不根柢于民而善乘乎时势,故举一事而百顺之。”“善乘乎时势”即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真正的人才不会墨守成规,沿习旧律,而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变法便民”。
三是有于安思危的远见。魏源说过:“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不疾痛,不知无病之福。故君子于安思危,于危忧乱。”就是说真正的人才,应当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想到动乱危险的时候,能够防患于未然。
四是有真才实学的本领。魏源指出,君子“恶似是而非之人”,国家“忌似是而非之论”。似是而非者只会空谈,并无实际工作本领,而国家需要的却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魏源批评了那些“以农桑为俗务”的文人雅士,指出“披五岳之图”就以为知山的儒生,其实“不如樵夫之一足”。
五是有团结为公的胸襟。魏源在《默觚·治篇八》中说:“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他看到了团结的力量,认为人才应该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他引用《诗经》中“无竞惟人,四方其训之”。说明得了众人,天下都会受到感召,国势就会强盛。所以说,真正的人才应该善于用“道义”团结和感召众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力前行。
(作者系党史联络员、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