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文本细读

再将果实献人间

——评卢学义中篇小说《无花果》

梁振华

卢学义出生于邵阳县。1968年初,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此时刚17岁的卢学义不得不中断学业,投笔从戎来到铁道兵部队,在历经8年“铁”与“火”的淬炼后又回原籍,先当农民,后当工人。接着他自修读完文学和新闻两个专业的大专课程,又取得本科学历。1984年他进入邵阳日报社,自此开启他几十年的新闻之路。

因我也是邵阳人,并与卢有着很深的情感,所以对卢以敬谨为文、热忱为人,均有所了解。卢以一位记者的责任担当和理想信仰,将“自学精神”推而广之,笔耕不辍,期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栏目专题采访,并成为全国“十佳记者”之一。在采写新闻的同时,卢也写作小说、散文和随笔等文艺作品,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2010年初,卢学义退休,开始潜心文学创作。他思索红旗下一代代共和国儿女的心路历程,不忘为人民发声、为时代立传的庄严使命,从而推出了记者生涯以来的首部中篇小说——《无花果》。这部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以简洁精确、质朴动人的笔触,铭刻了一代知识青年筚路蓝缕、勤劳致富的奋斗经历,描绘出国家助力乡村振兴、百姓实现人生幸福的时代蓝图。

小说中,一位怀抱革命理想的知青吴华,选择来祖籍故地“上山下乡”。然而,她在村人的哄劝下,仓促结婚生子,自此落地生根。从少女到少妇,她愈发感到孤独无助,对生活逐渐心灰意冷。而前来借住的九中学生周全,是她生命中的唯一情感慰藉。后来,国家落实知青返城政策之后,吴华毅然带女儿刘军进城。她一边学习农林栽培知识,一边办妥了离婚手续。多年之后,周全从部队退役归来,进入报社工作。阔别多年,吴华与周全的久别重逢,自然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喜悦与沧桑。尔后数年,周全调任某县担任县委书记,吴华利用所学知识提议在资江下游两岸,建设一条种植无花果的百里长廊……故事由此展开,经历千回百转。

读《无花果》,不由得我们不感到“此中有人”。卢学义从事新闻行业多年,但他依然选择以知识分子的入世精神,体察中国历史、百姓民生与社会现实,展现出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这正如故事中朴素平凡、却耐人寻味的“无花果”意象。在文字的无限转折中,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致富法宝,更成为吴周二人携手同行、相知相爱的珍贵见证。

对新闻工作而言,从当事人的行动,到参与者的见证,再到记录者的担当,无不凝聚着历史的珍贵瞬间与时代的重要变化,并成为萦绕作者心怀的“前线”与“现场”。这些百感交集的感触,想必是卢学义最为深沉的创作动力。从激昂澎湃的时代情怀,到平实简练的抒情韵味,一一深嵌于小说作品,成就了《无花果》谦逊内敛的底色、质朴动人的意蕴。

故事内外,字里行间,自强不息的君子精神、心系天下的关怀意识和记录时代的理想情怀,共同铸就了卢学义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文章气质。在从事文学研究与创作的过程中,卢先生作为我的师长和前辈,一直以来给予我的悉心关怀与温暖鼓励,我从未忘怀。他总是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愿意将一颗颗辛劳的果实连同收获的喜悦,赠与亲人和好友、献予社会与国家。写下这篇文字,虽不及表现感激和亲情于万一,但诚为我对敬爱的亲人的一份心意,也是对我们所敬重的文学前辈的庄重致意。

(梁振华,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24-01-03 梁振华 ——评卢学义中篇小说《无花果》 文本细读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7097.html 1 再将果实献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