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血丸子是邵阳地区的特产,是可回味而不可言传的人间佳肴。十多年前,出了邵阳,就很难见到这种外表黑乎乎、里面红亮亮的大荤与大素巧妙结合的美食。
记得十多年前,有一个北京的远方亲戚来家中做客,桌上摆了一盘猪血丸子。他左看右看就是不敢下筷子,还一个劲地问:“这黑乎乎的东西能吃吗?”特别搞笑的是,他还将重音落在“能”字上,让一桌人笑喷。
每个地方都有融入当地人血液的美味,比如火锅之于重庆人,煎饼果子之天津人,热干面之武汉人,猪血丸子就是邵阳人融入血液中的美味。在我看来,邵阳的猪血丸子以隆回的最为地道,最具代表性。而隆回,又以北面几个乡镇的猪血丸子味道最佳。
猪血丸子是一种凝聚着大智大慧的美食。大素的豆腐与大荤的猪腰肉的碰撞与融合,滋生出一种活色生香的美味。
做猪血丸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选料。高蛋白的大素豆腐与高脂肪的大荤猪肉是主料。从黄豆到猪肉,从食材到食物,无一不考究。豆腐要鲜嫩,猪腰肉要肥美。豆腐要不嫩不老,老了,做成的猪血丸子入口粗糙,涩口乏味;嫩了,又捏不成形,品相不好。用纱布将豆腐中的水份滤干,然后用手将豆腐捏成泥。猪肉要切成肉丁,不能剁成肉酱。而后将豆腐泥和切成肉丁的猪肉充分搅拌,加盐。盐很关键,多了,太咸,味道苦;少了,猪血丸子容易变酸。
当这些环节有条不紊完成后,就该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猪血粉墨登场了。猪血要先用细纱布过滤,而后将过滤后的猪血倒入搅拌好的豆腐肉泥中。加猪血一定要把握好量,加多了,猪血丸子会变得黑硬灰暗;加少了,色彩苍白,毫无食欲。这时,师傅的经验就完全决定了猪血丸子的味道和品相。
猪血丸子有的做成方形,有的做成扁形,有的做成圆形,但以椭圆形的居多。在做好的猪血丸子外抹上一点香油,放入筛子中晾一天两天就可以熏了。熏丸子,有的是用筛子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慢慢熏干,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也有的将猪血丸子挂在铁架上,架下用火炉焚烧木屑、糠皮、谷壳或木炭熏烤。此种熏法不能过急,火不能太猛,否则口味不佳。熏烤的时间特别关键,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太干了,生硬如嚼蜡;太湿了,又不耐收藏。一个小小的猪血丸子,处处都是玄机。
熏好的猪血丸子需要好好收藏。从前,农村都是收藏在谷仓中的稻子里,需要吃时从谷子里翻一个出来,哪怕是收藏了半年,甚至更长,也味道如初。现在用真空包装,简便倒是简便,可总觉得少了一点自然的清香。
猪血丸子的加工烹饪方式多样,炒、蒸都可以。将猪血丸子洗净,切成细块,与腊肉、腊肠一起翻炒,加蒜叶调味,放红椒调色,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炒丸子绝对是下酒的首选。也可以将猪血丸子蒸熟,而后切成片,不要加任何佐料,直接端上桌。夹一块,外面有烟熏的痕迹,里面白里透红,油汪汪亮。轻轻咬一口,清香扑鼻,爽口弹牙。
而我最喜爱的吃法,叫腊味合蒸。将洗净的猪血丸子、腊肉、腊鱼先用滚水煮一下,然后将它们切成片,放入一大海碗中,置于锅内蒸熟。蒸熟出锅后根据个人爱好,在碗里放大蒜沫、辣椒粉,也可什么佐料都不放。端上桌来,满屋飘香,十分诱人。吃上一片丸子,或一片腊肉、腊鱼,那滋那味,让人终生难以忘怀。当年,邻居家的一老人,常在屋前小河边,左手抓一块猪血丸子,右手提一把锡酒壶,抿一口酒,吃一口猪血丸子。那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镜头。
又到猪血丸子飘香时。总希望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夜晚,邀三五个好友,或者来一碗猪血丸子炒腊肉,或者就只蒸一盘猪血丸子,在炭火上温一壶家酿米酒,听窗外雪花飘落的声音,看酒壶里氤氲外冒的热气,而后小口小口地喝、小口小口地嚼、小口小口地聊。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惬意与舒心啊!
(郭建江,邵阳市人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