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我在邵阳市社会福利院见到了邵青(化名),他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病儿童。
邵青一开始住在邵东社会福利院,后来因为县级社会福利院被整合,于是他来到了市社会福利院。
与玩伴同乐不孤单
邵青面部较平,双眼狭长,外貌特征突出。刚到市社会福利院时只有6岁,不怎么爱说话。平时他总是仰着头,两只小手高高举着。
为了帮邵青适应新环境及更好地成长,院里将他安排到康教融合班(特教里的一种,另一个是培智班)。班级里的孩子大多同邵青一样是身体残疾儿童,有的孩子吞咽困难,需要吃特制的软化食物。
课堂上,邵青与同学们一起观看益智动画片,老师有时会拉上窗帘给他们放投影踢电子足球(即在地上踩足球投影),还会在特定的课程中通过屈伸、按摩孩子的脚跟与脚掌以刺激运动神经。
渐渐地,邵青开始融入班集体,在老师们的细心呵护下,他学会自己吃饭,动手能力也不断提高。据他患有颈疽的好朋友透露,有段时间,邵青逢人便不断叫唤着亲人,并时常喊她为姐姐。
“邵青经常跟我一起玩,他会拖地、叠衣服、喊姐姐。”邵青的好朋友说。
每天吃晚饭前,邵青总跟朋友们一起在空地上骑单车、玩滑滑车,他们很有规律地只玩30分钟就都回去了。
有家人同住很温暖
去年5月1日,邵青被安排到类家庭中养育。类家庭养育是福利院里的一种新型养育模式,通过招聘职工担当5到6位儿童的父亲、母亲,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爱与关怀,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目前邵阳市社会福利院共有4户类家庭,已吸纳21名身体与精神状况较好的儿童。
邵青跟好朋友一起住进了类家庭,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三位由福利院养育的正上小学的家庭困难儿童,李立新夫妇成为5位儿童的监护人。
李立新的儿女早已长大成人,他们非常支持父母在福利院照顾儿童,儿子还总汇钱让母亲给孩子们多买点好吃的东西。李立新丈夫临近退休,他一下班就会回去教导孩子们知识。
“我希望读书的孩子成绩好、心理健康,残疾的孩子活泼可爱,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只要能让他们幸福就好。”李立新说。
每天凌晨5时,李立新起床做早餐,将孩子们都送去学习后,她便开始洗衣服。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营养健康,李立新总是变着花样做菜,一日三餐都精心准备。晚上睡觉时,这位类妈妈一般每晚起床两三次,她需要帮助邵青和他的好朋友起夜。
李立新说:“当邵青第一次喊我妈妈,我就知道这是一份很重的责任,其他孩子也一样,他们都需要母爱。”
李立新知道,邵青最喜欢玩一种类似于积木拼装的叠蘑菇玩具,邵青写下的几页满当当的汉字——“妈、爸、亮”一直被她珍藏在柜子里。带上邵青在外游玩时她都会拍好照片,逢人说起邵青,李立新总笑脸盈盈,邵青在她眼里如同一个小天使。
曾经有一次,李立新卧病在床,当时邵青在福利院组织的活动中拿到了奖品,是一个汉堡包。其他得奖的小朋友都在吃,邵青却没有,他径直拿回家给了他的新妈妈。
“有时我女儿让我出去旅游放松一下,我都说没时间。过年都要在这里照顾孩子,这就是家,孩子们就是我的新子女。”李立新感慨,越是给这些孩子们爱,他们就越容易跟你亲近,“善良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被社会关爱超幸福
在类家庭外还有更多的爱。
“我们将康复计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又通过开展如一周两次的‘零卧床户外活动’等帮助孩子们感受外面的世界,一年又一年,看到他们在变化,每一位养护人员都很高兴。”邵阳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科科长张雪梅说。
让福利院里每个职工更高兴的是,每年至少有100起爱心人士发起援助活动,他们中有的是企业老板,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社会组织人员,捐款、捐物、出力,有很多人正默默关心着福利院里的儿童。
“在我眼中这些孩子都非常可爱,他们很懂得感恩。在心灵上他们都是正常的、善良的、端庄的。”邵阳市社会福利院院长郭海强说。
“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是邵阳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宗旨,这里的每一位职工都在用心地关爱着孩子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现在来往如梭,却有人在一方小天地里经年累月地爱着很多人。天使虽然折断了翅膀,但他们却在温情人间找到了完整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