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穿梭在邵阳县九公桥镇的各个乡村街道,一幅幅和谐美景映入眼帘:青瓦红砖的居民庭院错落有致,白墙壁画令人流连忘返;农田大棚里温暖如春,反季节蔬菜长势喜人……
近年来,该镇坚持用好党建引领这把“金钥匙”,将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工作全过程,在推动强化基层治理、壮大集体经济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助推全镇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强队伍,凝聚组织力量
乡村要振兴,人才要先行。如何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本领高强、忠诚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今年,该镇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拓宽后备干部选拔途径,发展年轻党员16名。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激发农村老、中、青党员的激情与活力,做到老党员多动嘴,发挥余热“传帮带”;中年党员多跑腿,帮助群众解难题;年轻党员多压担,薪火相传守初心。同时,实行村干部柜台式集中办公、轮流坐班值班等,共同解决村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村级阵地不空岗、服务群众不缺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此外,该镇选拔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班子成员作为导师,切实培养年轻干部“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干、问策能对”的能力,推动年轻干部在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中主动融入基层“大熔炉”。
◆培育产业,激活发展后劲
乡村要发展,经济是基础。该镇根据“党委统筹、支部引带、干群联动”的发展新思路,通过打造“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经济链,既美了乡村建设的“面子”,又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全镇1000余名党员干部、10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在全镇24个村(社区)均成立了振裕三农有限公司,深入推进村“两委”委员与村办合作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村“两委”其他成员、第一书记、党员致富带头人参与生产经营的管理模式。目前,该镇83名党员干部成为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及骨干社员,“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愿参与”的联动发展模式已然成型。
九公桥镇金盆村地处资水河畔,土质肥沃。该村根据地域资源禀赋优势,经镇村两级调研和征求村民意见,科学制定“千亩蔬菜”“千亩油茶”“千亩水稻”五年总规划。目前,该村打造了14万余平方米的绿色生态养殖场,年收入20万元;流转土地15万余平方米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修建蔬菜大棚1.3万平方米,发展传统特色蔬菜6万余平方米,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优化服务,夯实治理根基
乡村要幸福,平安是关键。该镇坚持以创新机制、化解矛盾、源头治理、宣传引导为着力点,牢牢把握“干群共治”这一基层治理关键点,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深化实施“四议两公开”,完善党领导下村民自治的议事协商机制,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为基层治理“通络”“强筋”。结合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网格矩阵建设等各项工作,将所有参与网格工作的村民代表、党员、干部、网格志愿者等整合成一支队伍,凝聚集体力量,发挥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安全防护员和文明示范员等“四员”作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风引领民风向好转变。持续开展联点干部点对点全方位互动,在全镇24个村(社区)范围内持续开展带板凳进村活动,通过入户走访,倾听民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该镇依托党群共治,调解邻里纠纷74宗,受理信访案件20宗,成功办结15宗,化解历史积案4宗,党群共治下的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