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可称邵阳历史上第一位文化名人。《全唐诗》收入其诗篇一百六十二首,《全唐文》亦保存其四篇作品,翰墨生香足千秋。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有关胡曾的记载太简陋,胡曾是否考中进士这一大事仍未达成共识。
明清以降,很多文献说胡曾科举未第。明代王志远《胡从事诗序》:“胡曾咸通中,举进士不第。”胡震亨《唐音统签》:“胡曾,邵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尝为汉南从事。”《全唐诗》《全唐文》,以及道光《宝庆府志》、光绪《邵阳县志》都认可这一说法。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在论及胡曾时,没有提及科举之事。北宋《宣和书谱》记载:“章孝规,不知何许人,尝为路鲁瞻书云南木夹……木夹之文,则进士胡曾所为。”宋钞本《新雕注胡曾咏史诗》:“前进士胡曾著述并序,邵阳叟陈盖注诗,京兆郡米崇吉评注并续序。”米崇吉称:“近代前进士胡公名曾,著咏史律诗一百五十篇,分为三卷。”据赵望秦、潘晓玲《胡曾〈咏史诗〉研究》,以及张佳《唐集唐注考》,陈盖、米崇吉俱是唐人,《新雕注胡曾咏史诗》形成于唐代。唐代李肇《唐国史补》:“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宋代程大昌《雍录》引唐人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唐代称科举及第而尚未授官的进士为“前进士”。
唐宋时期的人,认可胡曾考中进士,为什么明清时期反而认为胡曾举科举不第,这与误读胡曾的《下第》一诗有很大的关系。“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枝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唐朝考进士是高难度的事,胡曾不是一次就成功。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交代得很清楚:“(胡)曾,长沙人也,咸通中进士。初,再三下第,有诗云……(胡)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视人间富贵亦悠悠。”
胡曾以当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幕僚而闻名,以致很多人误以为胡曾没有考中进士。宋朝洪迈《容斋续笔》卷一《唐藩镇幕府》:“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署为重。”就连胡曾投奔的剑南西川节度使路岩(字鲁瞻),考中进士后,也有一段幕府生涯。唐末阙名所著《玉泉子》:“始(路)岩在淮南,与崔铉作度支使,除监察。”这些记载,大致概括了唐肃宗、唐代宗以来登科举者入幕使府的情况。
清人徐松编撰的《登科记考》,记载了唐五代历届登科人族系、官秩、琐闻等,但未载胡曾。1983年《文献》第1期,刊登了施子愉前辈的《〈登科记考〉补正》一文,称《唐音统签》的编者等称胡曾未进士及第,“实未明瞭《唐才子传》原文之意,宜据米崇吉序更正”。2003年北大孟二冬教授出版的《登科记考补正》一书,采纳了施子愉的论断,恢复了胡曾的进士身份。
唐代诗人胡曾咸通年间进士及第,信而有征,理应可据。
(易立军,隆回人,中国屈原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