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寒假,我一进家门,母亲就告诉我:村里装自来水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喜上眉梢,高兴得立即蹦了起来。
我的老家坐落在一个海拔四百多米的山窝里,以前这里用水艰难。全村喝的水,都是从一公里外的一口老井里取出的。老井井水虽然清澈,但水量不大,且属于“硬水”,含碳酸钙多,喝了容易得结石。过去,从早晨到傍晚,来担水的人排成一条龙。夏天,有的人甚至凌晨四五点就起来挑水了。
水井地处山窝,春汛到来,井水就由清变浊。这时,村长便一个劲地唠叨:“该淘井了,泉眼被堵住了,淤泥怕有几尺厚了。”每当这个时候,几个组长就立在村头巷尾大声吆喝:“小伙子,淘井咯,每家出一个劳动力。”支起木架,装上滑轮,体能最好的小伙子便顺滑车缓缓而下。井口的人们则把一个个盛满淤泥的木桶拉上来,直到将井里的淤泥清理完毕为止。清理老井往往需要一两天,每次都耽误了村民很多时间。
20世纪末,政府特意拨了一笔专款,鼓励村民打摇水井,每个井补助500元。一天晚上,我们开了家庭会,决心也打一口摇水井。那个摇井我家里用了很多年,取水确实方便了很多。可因水质问题,父亲还是患结石了。肾脏、胆囊都有结石,这让他痛苦不堪。
之后,为彻底解决饮水卫生问题,政府决定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们村的饮用水,由云山脚下的威溪水库统一供应。村民终于喝到了高标准、高质量的自来水。水通了、路畅了、房子修好了,村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更高了。有些脑瓜子灵活的人,还在家里办了“农家乐”。“山上栽果子,家里开馆子”,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
如今的那口老井,已变成“文物”,周边建了一米高的水泥护栏,井旁那棵百年古柏也被保护起来。井台的北端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思源井”三个字,有茶盘那般大,涂着黑漆,很是显眼。听说这都是扶贫工作组帮助村民修复的,而“思源井”却是村民为了感谢党和政府而特意起的名字。
写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感慨万千。我想起一年春节时,小侄子永健在我面前唱的歌谣:“共产党,扶贫忙;老百姓,有人帮;喝水难,不再慌;好日子,赛蜜糖。”当时我没怎么在意这些话的含义,现在仔细地品味,还真像看到了一股清清的泉水流进了家乡人们的心坎里,那泉水比蜜还甜呐!
(刘凯,武冈人,任职于长沙市东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