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认为只有两座山最巍峨,一座是皇帝岭,一座是佘湖山。皇帝岭隐隐约约就在我家对面。闻名遐迩的佘湖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上有一很有名气的庵堂云霖寺。
我和佘湖山的最初情缘得从高中时说起。1982年,我在佘湖山脚下的邵东四中就读高中。当年国庆节前夕学校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登临佘湖山。那时青春年少,没出过远门,除了曾随大人们到皇帝岭林场捡柴见过大山外,此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爬山。我格外兴奋,和几个同学一道,沿着青石板台阶一路小跑,不多时就到了山顶。尽管已跑得热汗淋漓,气喘吁吁,但飒飒秋风迎面拂来,令人倍感神清气爽。举目四望,佘湖山下,丘陵起伏,田畴纵横,屋舍俨然,错落有致。正值晚稻成熟时节,艳阳高照,田野一片金黄。白色的蒸水河穿山而过,如一条蜿蜒的玉带。山上丹枫如火,点缀在墨绿的苍松和青翠的修竹之间,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云霖寺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旧,寺内更看不到几个香客。作为不谙世事的学生,这些丝毫未影响我们游玩的情绪。游览归来,我乘着余兴,在次日的课堂作文里,一气呵成写下了《秋游佘湖山》。语文老师闵弘鑫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在作文讲评时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后又推荐参加校团委举行的“国庆”作文比赛,得了一等奖。我记得当时的邵东四中校团委书记申新群给我颁了奖,奖品是一张奖状、一个大笔记本、一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游佘湖山的经历,事隔多年仍记忆犹新。后来便与佘湖山有了经常性的零距离接触:春季里和同学一道登山踏青,夏日里与文友一起观光采风……冬日里邀三五好友踏雪揽胜。于是“犹抱琵笆半遮面”的佘湖山,渐渐向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据《宝庆府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汉帝子胄封疆昭阳侯国之时,在佘湖山凤凰峰顶修建“雷祖岩祠”。唐朝,河南洛阳人申泰芝到邵阳市东郊一个岩洞修身栖居,称为洛阳洞。随后申泰芝迁居佘田桥莲荷山立丹炉,采药济世,名达京师。之后,唐玄宗御笔钦赐了“云霖祠庭”大横匾。于是,云霖寺就取代了雷祖岩祠。
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佘湖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先是20世纪90年代初,因修建电视差转台的需要,在佘湖山修通了简易的盘山公路,后来又将公路拓宽并水泥硬化,还在“山门”修建了牌楼,在上山的小道上搭建了几处小凉亭。进入21世纪后,在省佛教协会的指导下,由有识之士和善男信女筹资相继兴建了观音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居士楼。绿荫丛中,三殿矗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目前,去年开张的佘湖山生态农家饭庄生意非常红火,紧挨着的素食一条街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湖山书画院的建设也在筹划之中。
佘湖山生态旅游的开发,自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早已闻名三湘的“佘田桥三宝”销量大增:去年冬天,当地的慈姑(学名“荸荠”)每市斤卖到5元还供不应求;赫赫有名的佘田桥豆腐,在邵东市区大小餐馆都成了一道招牌菜;有“炒菜不用油,筷子夹起两头流”的佘田桥萝卜,也是畅销省内外。人们都说这得益于佘田桥的“水好”。佘田桥的水,其实就是佘湖山脚下那一泓并不宽阔且名不见经传的悠悠蒸水。发源于邵东的蒸水河,是湘江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约200公里。
相信,未来佘湖山将焕发更加迷人的风采,引得四面八方的游人纷至沓来!
(唐志平,邵东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