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和谐,环境整洁,住得舒心,闲下来可以去社区养老中心娱乐,我还担任了小区的楼栋长,老有所为,生活丰富多彩!”11月23日,家住北塔区观音新村小区的聂晓莲老人开心地介绍起自己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北塔区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创新为抓手,探索出“居家老人协管、留守老人共管、孤寡老人集管、医养老人联管、网络平台智管”的“五管”网格模式夯实养老服务基础;通过健全党员、医护人员、志愿者三支队伍,以党员红色、医护白色、志愿黄色“三色”队伍做优养老服务,为老年群众打造幸福“花样”晚年。
党旗红引领夕阳美
走进北塔区观音新村小区,入门是智能化门禁设备,崭新的草砂路面,路两旁规划着整齐的停车位,老年朋友或聚在一起聊天、或摇扇纳凉。北塔区观音新村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小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70%,是该区著名的老旧小区,路面坑洼不平,小区内杂物乱堆、车辆乱停现象严重。
得益于小区“党建+”城市无物业小区治理模式,小区环境从脏乱差成功转换为人人夸。小区党小组针对小区老年人人数多,选出了三名退休老党员担任小区的“红色管家”,由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楼栋长,定期开展小区环境治理、养老服务、治安巡逻、文明创建等志愿活动,小区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北塔区积极探索党建+社区居家服务网格化管理,创新出台《北塔区党旗红引领夕阳美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党员进基层、亮身份活动。积极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退休党员进小区,并将所有党员、社区工作者编入网格中,设有居家养老信息收集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社区治安巡逻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居家养老服务员、日常活动组织员、困难群体帮扶员等“七员”,开展创“一流服务”活动。北塔区所有区直机关单位和5个镇街道的44个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以党建串起“一根针”,下足助老服务“绣花功夫”,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提供上门助老、实时跟进服务。
同时,北塔区在养老院、医养中心、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体协、太极拳协会、夜市商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推行“支部+社团”“支部+协会”“支部+社区”“支部+志愿者”机构模式,广泛设置特色化、功能化、专业化党组织。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开展“支部共建、党员结对”活动,形成“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模式。通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凝聚或者组织社会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服务,进一步丰富困难老年群体的生活。
北塔区丰江社区积极推动“共建共享”,社区党组织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号召老党员、退休党员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家园建设、社区管理,一方面擦亮“丰江管家”品牌,一方面提升老年人获得感、成就感。
天使白绘就晚年康
老有所“医”让“夕阳”更灿烂。北塔区聚焦老年群体慢性病患者多,就医购药不方便问题,定期邀请医生进村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送医下乡,为辖区内困境老年人群提供健康体检、保健按摩等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
该区陈家桥镇李子塘村通过引入“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指导、体检服务,实现足不出户“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茶元头街道马家村通过落实兜底保障举措,实现老年人社保、医保服务全覆盖,大病补助、家庭困难补助即时申报、即时办理。
北塔区还积极探索医疗资源和养老机构结合的“医养”服务新模式,成立邵阳市中医医院北塔院区医养中心,院内设医疗区、医养区及康养区。该中心以“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依托,管控监督为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托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救援、膳食配餐、娱乐活动、精神慰藉、爱心公益等多样化、深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了具有北塔特色的医养运营模式,满足各年龄阶层老年人的需求,打通了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老有所医,养中有医!”60多岁的杨民兴已在医养中心生活了两年,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他非常满意。
志愿黄守护桑榆乐
近年来,北塔区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服务、社会参与、志愿补充的全方位、多维度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积极开展慰老服务活动,以“志愿黄”点亮“夕阳红”。
该区资新社区依托“玖玖红”食堂,打造“互助养老”,持续深入开展居家配餐助餐送餐服务,并落实包保责任制度,将老党员与困难老人结对,实现一对一帮扶,确保老人难有所帮、急有所助。同时,该社区吸引老年人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成立“夕阳红”志愿者队伍,动态开展合唱、舞蹈等文艺活动,围绕传统节日开展“浓情端午·与爱同行”“中秋佳节·团圆资新”“倡导敬老之风·促进文明和谐”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乡情浓厚,寓教于乐,深受居民喜爱。
目前,北塔区共有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50支,志愿者1500多人。今年以来,开展养老志愿者服务56场,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