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国泰民安,暮年有茅屋两间得以卧读唐诗足矣;若国不得救,民不得安,即拜告祖宗,与恶势力拼杀,血溅沙场,见轩辕于地下。”这一段表达报国之心的话,是吕振羽16岁时写下的。电影《烽火塘田》就是截取历史的一个片段,以历史学家、红色教授吕振羽办学的真实故事拍摄而成。
11月10日,《烽火塘田》在全国公映。该片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邵阳县委、县政府等单位联合拍摄,周琦执导。影片以塘田战时讲学院内形形色色的师生形象为叙事主线,以吕振羽和江明的爱情发展为辅线,以秀谷和某学员的姐弟情,以族长为代表的百姓与学员的关系变化为暗线,以武汉陷落、焦土抗战等历史事件为时代背景。1938年,吕振羽受中共湖南省委指派,回到家乡邵阳县塘田市,历尽千辛万苦创办了塘田战时讲学院,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将士。导演将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和“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浓缩并融合在短短的“一个时辰”里,真实又震撼。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身边。
塘田战时讲学院点燃了一簇希望的烽火。一群热血沸腾、怀揣梦想的有识、有志之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全国各地来到了塘田战时讲学院。中国人不是一盘散沙,即使是一盘散沙,掺了“信仰”的水泥后,就有了凝聚力,就变得坚硬如铁。国民党安插潜入讲学院内部的间谍,代号“黑鸭子”的学员,被学院老师、学生的言行所感动,勇敢地为共产党辩护,后被歹徒枪杀,“信仰”让他明辨是非。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叶教授,开始对国党充满信心,最后在现实面前,他看到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以黄族长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开始对吕振羽是有偏见的,认为是一个贫穷书生在瞎胡闹。后来在事实面前,黄族长心中点燃了希望的光明之灯,对学院师生倾囊相助。
《烽火塘田》是一盘文化大餐,把邵阳县的文化特色,一些“国字号”的文化传承符号熔铸其中,满满的田园诗情溢出银幕。清清的夫夷河,逶迤而来,如江南水乡的一双明眸。布中的“青花瓷”——蓝印花布,如用蓝白韵律谱写的歌谣。青壮年男人撞击转盘的古法榨油,天长地久的伏溪桥,气派豪华的源头风雨桥,沧桑古朴的古村落——吕霞观,储满思念回忆的留念亭,黄角稚子齐声诵读的《声律启蒙》……这一切的一切,每一样都是邵阳县的文化符号,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传奇色彩。
影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算成功。吕振羽的形象是丰满的,真实的。他有情怀,把自己所有的金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创建讲学院上,点个煤油灯都把灯芯拨到最小,女朋友的传家金手镯都当掉买必需的生活物资。他满腹经纶,知人识人并善于用人。他高瞻远瞩,既不陶醉在“速胜论”中,也不沉陷于“悲观论”里,知道抗日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必胜战。
《烽火塘田》弘扬了正能量,既有艺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簇别样的烽火。
(李云娥,任职于邵阳县五峰铺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