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文学照亮三湘”名家大讲堂在洞口举办,著名作家阎真应邀到洞口一中讲授小说艺术。洞口县部分骨干作家、洞口一中文学社社员等共200余人参加了讲座。
阎真,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如何是好》,理论著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阎真小说艺术讲稿》等。其中,《沧浪之水》获《当代》杂志文学年度奖、《小说选刊》长篇小说奖,《活着之上》获首届路遥文学奖。
在讲座中,阎真教授从洞口一中校园内的宣传标语“除了奋斗,别无选择”谈起,鼓励在座的学生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找准奋斗方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
阎真教授指出,这是一个专才的时代,人的精力有限,必须找准一个点,“一招鲜,吃遍天”,他的一招就是小说创作。阎真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分享了自己对小说艺术的思考。他指出,评价古今中外一切文学作品,皆可用史、思、诗三维价值标准:史,是一部作品的历史内涵;思,是它的思想创造性和深度;诗,则是它的艺术品级。接着,他阐述了文学价值观中“艺术标准”的重要性。他认为:“既然是一个文学作品,审美性、艺术性就是它的价值内涵的起点和终点。一个文学作品,我们首先要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而不能首先用历史和社会学的标准去衡量。这些标准都很重要,但这是在艺术前提下的重要,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
随后,阎真教授又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谈论了艺术性与思想表达及历史呈现之间的关系。他说:“说到艺术,特别是小说艺术的时候,语言就是一个核心指标。这个指标有什么意义?这个指标对于小说作者来说,具有身份界定的意义。”在谈及小说的对话写作时,他指出:“平庸的对话统治着我们的生活,像个无形的暴君。一个有创作力的小说家要尽毕生之力反抗这个暴君,用毕生的精血和才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句子。”他引用《红楼梦》《三国演义》《史记》和自己的经典作品《沧浪之水》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剖析和讲解,向大家展示了小说语言艺术的独到魅力。
阎真教授的讲座生动、详实,富有艺术感染力。台下的观众认真聆听,并不时细心记录讲座重点。
在观众互动提问环节中,阎真教授与文学爱好者们进行了坦率真诚而又热烈的交流。针对洞口一中学生提出的“如何学好中学语文”的问题,阎真教授分享了自己中学时代因为小小的虚荣心,渴望被老师念作文而努力写作的故事。在被问及写作和生活的关系时,阎真教授指出:“人不一定要经历痛苦,但必须要理解他人的痛苦。”并分享了自己的幸福观:“人一辈子最大的幸福,是做自己愿意的事情,并以此谋生。”
讲座由邵阳市作协主席周伟主持。周伟称:“阎真教授对知识分子群体有着独特的情感,书写的文学对象都集中在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上。在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以知识分子人文历史与精神课题为文学对象的文本也有不少,但能以同一文学对象系统性地反映时代,还是极为罕见。从他的作品中可见其对社会精准的观察力,他擅于以犀利的视角力呈当下。”
此外,周伟阐述了他对《沧浪之水》的感悟:“《沧浪之水》能够突破百万销量,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喜爱,与阎真教授的这种忠于现实、忠于生活、忠于时代的书写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阎真教授的为人真诚坦率,人文高度统一。他关注弱者,关注社会痛点,悲天悯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主题和潮流,但更需要用真实的声音反映真实的时代问题和生活真相。他是以生命层次的认真态度在写作,也是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