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眠冰雪床,野菜当干粮。无水嘴干裂,舔石润肝肠。谁敢来侵犯,绝无好下场。人为正义死,信仰坚如钢。”10月27日,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唐光清向记者展示了他创作并时常诵读的诗。
在今年8月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文学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上,唐光清有两件作品参展并获奖:一件是跨过鸭绿江时的参军照片,另一件是在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后的合影。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吸引许多观众驻足观看,人们的思绪瞬间被带回到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
炒面粉拌着雪球吃
1950年,19岁的唐光清刺破手指写下血书:抗美援朝,舍身为国。
“战争是残酷的。那时,比子弹更可怕的是寒冷和饥饿。”唐光清清晰记得,朝鲜的冬天特别冷,室外温度在-30℃以下,流出的鼻涕会直接变成冰条。当时部队物资匮乏,行军中为了不暴露行踪,队伍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压缩饼干充饥,或者吃可以长时间保存的炒面粉。
“炒面粉很硬,口味极差,难以下咽,吃到肚子里甚至会冒酸水。”唐光清说,“肚子很饿,没有东西可吃的时候,只能选择吃炒面粉。把积雪攥成一个拳头大小的雪球,先吃一口雪球湿润口腔,再把炒面粉放进嘴巴,这样就不干巴难咽了。”
“轻伤”不下火线
上甘岭战役,炮火纷飞,到处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讲到这里,唐光清的声音变得缓慢而低沉。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唐光清所在的连队在组织阵地转移的过程中,与敌人相遇发生战斗。在此次战斗中,他头部被弹片击中,手指头被削掉一半,臂部中弹。“当时敌机突然飞来,对着地面疯狂俯冲扫射,顿时土石迸溅、硝烟滚滚。”唐光清回忆道,“不断有伤员被转运下来,我们有位排长左腿被炸得只剩半截,当时需要截肢,但是没有麻醉药和专业的手术器械,他咬着牙、忍着剧痛要求医生用木锯完成手术。”
在前线经过卫生员简单包扎后,唐光清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唐光清所在的连队转移地点继续战斗,他因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部队后来将他列入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和失踪人员名单。
唐光清伤愈后,继续参与战斗,多次负伤。他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打几架飞机下来。由于作战英勇、表现突出,他获得二等功奖章1枚、三等功奖章3枚。
深藏功名续写荣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唐光清留在部队,直到1964年转业回到家乡隆回。他深藏功与名,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投入到地方建设中。
在单位派驻修建木瓜山水库时,因为缺少炸药,工程迟迟没有进展。唐光清利用在部队学到的制炸弹知识自制土炸弹,并不顾危险、挺身而出,炸掉了坚硬的石头,为兴修水利事业作出了贡献。
2020年,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唐光清第一时间捐赠了10000元,用实际行动支持抗疫。
“你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工作中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多为社会作贡献。”唐光清时常这样教导后辈们。平时,他总会抽出时间为后辈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让他们牢记历史、感恩那些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