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思想者营地

张栻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师健

张栻(1133-1180),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见识宏博、勤勉精思、践行笃实。其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人才观,注重德行修养、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在历史上备受各界推崇。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张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强调认识和实践的互相促发;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张栻曾主教的岳麓书院,对其《岳麓书院记》中的基本理念表达了认可。深入挖掘和传承张栻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应有之义,更为推进当前教育改革之所需。

“传道济民”:教育宗旨的价值取向

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张栻提出“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反对掘取功名利禄的教育取向。他在《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是张栻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也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其一,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不能“为决科利禄计”;其二,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辞之工”,意即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其三,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教育关系国本,在张栻看来,教育的目标既不是培养利禄之辈,也不是培养腐儒,而是立足人伦之基培养实学之能,培养经国济世之才。

由此,张栻大力宣扬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化对规范人们行为、齐家治平的重要作用。他在《邵州复旧学记》中记载:“盖将使士者讲夫仁义礼智之彝,以明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事盖甚大矣。”在此,张栻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为学以“明人伦”为头等大事。出于对人伦义礼的看重,张栻认为所有的教育都应当以此为基。

人伦义礼:教学内容的实学特质

儒家经典的教育。张栻非常重视对《孟子》和《大学》的讲授,亲自撰写《孟子说》作为讲义教材,其序指出:“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张栻将朝廷腐败归咎于儒术不兴,所以他一方面批评“今日大患,不悦儒学”,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训导诸生“先于明义利之辨”,认为“盖出义则入利,去利则为善也,此不过毫厘之间而有黑白之异”。并指出学习儒家经典要学以备用、学以致用,要用儒家经典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天下万事万物的学习。张栻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学习的内容,所谓“学明万事、无所不究”。伦常道德就在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并体现了“天之理”,如求仁之实,就要通过事亲从兄的具体实践来获得。学习天下万事万物,一方面将儒家道德落到实处,一方面培养应事接物的实际能力。可以说,注重实践是张栻教学内容的显著特色。

“贵于践履”:教育方法的实践品格

学思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张栻主张学思并重。他强调阅读要有目的性、自主性,要伴随思考,“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穷其理之所以然也”。同时,思考也离不开阅读和学习,“然徒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矣”。只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才不会盲从,才能培养独立创造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张栻并没有把圣贤之言奉为经典,也没有盲目排斥凡人之语。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可存疑;即便是凡人之语,也可存取。张栻这种敢于存疑圣言经典的教学方法,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当时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新自由之风。

知行统一。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张栻主张“知行并发”,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他在《论语解·序》中指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知行二者相即不离,行必须以知为指导,而知能深化行,知可以促进行,行亦可以促进知。张栻的知行观反映在教学上即主张学为了实用,他最反对“循名亡实之病”,批评那种“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的学风。这种务实的教育精神,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学习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学好文化课,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参与。

张栻作为南宋士大夫,充分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他积极提倡尊崇师道、明人伦,以此来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移风易俗,极大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当下,张栻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传承。

(刘师健,任职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2023-11-14 刘师健 ◆思想者营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3690.html 1 张栻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