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二卷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之一是总结出“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思想深邃,理论深刻,对高校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须努力从“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刻认识“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十个坚持”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指引作用。
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始终具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实践品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破解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又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高校思政工作,坚持守正创新,力求取得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和育人质量提高的双重效果。
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回望百年党史,“十个坚持”历史经验是党积极主动应对风险挑战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应对风险挑战经验的创新集成。在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更为复杂的育人环境、更高质量的教育要求及更为全面的能力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趋势,积极适应思政教育发展需求,准确识别新问题、科学探究新变化、主动应对新要求,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形式和方法,创新思政教育手段和方式。应认真吸纳“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用宽广的教育情怀,精湛的教育艺术,敏锐的教育眼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学生的盼点难点,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打破思政教育原有时空界限,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有助于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清风正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着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袭,仍然需要敢于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出发,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培育清风正气,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十个坚持”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全过程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最佳的教育途径。要全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将“十个坚持”历史经验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要系统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重点讲好“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另一方面,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在大思政背景下,构建起与其他课程的联动教育体系,发挥协作聚合作用,解答大学生的思想之惑,推动思政课程教育走深走实。
全方位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战场,要将“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符号,全方位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中。将“十个坚持”纳入到学校的文化景观建设,创设文化语境,塑造可读、可视、可听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以“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学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影响每一位大学生。
全天候融入网络文化建设。随着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和自媒体的推广应用,网络平台逐渐演变成各种思想碰撞交汇的场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出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要将“十个坚持”历史经验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内容编排,实现线上线下话语体系同步建设、共同发力,引领高校主流舆论,形成高校良好的网络生态,使“十个坚持”历史经验的网络语言阐释更接地气,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爱党报国热情。
(作者系湘中幼专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