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邵阳秋田人,唐代诗人,他的《答南诏牒》为人们乐道。
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时南诏攻雅州、壁卢等地,气焰凶悍,遗高骈木夹,有“借锦江饮马”之语。高骈使胡曾为书谕之,中有“万里离南,一朝至北”之语。胡曾有礼有节地进行回复,迫使南诏骠信心悦诚服,息兵求和,并送质子入朝。这就是著名的《答南诏牒》。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后蜀何光远的《鉴诫录·判木夹》:“高相公骈统临益部,兼号征南,蛮陬闻名,预自屏迹矣。然时飞一木夹,其中惟夸兵革犀象,欲借绵锦之江饮马濯足而已。高相公于是经营版筑,置防城勇士八千,命胡记室曾以檄破之……破木夹云:‘牒,前件木夹,万里离南,一朝至北。开缄捧读,辞藻焕然。奖饰过多,欣慰何极……皇帝圣旨以具前缄奏闻,不复多谈。恐乖忠告,谨牒。’”
“判木夹”条篇末有夹注云:“此答木夹书元是胡曾与路岩相公镇蜀日修之,非为高相公也。何光远误述。”此注不知出自何人。今传《鉴诫录》十卷,出于明代项氏天籁阁的宋刻本,故该注应为宋人所加。
细读牒文,中有“仆虽自绛纱,素耽黄石。既探师律,固识兵机”之语。“绛纱”是用马融绛帐受徒的典故,表明业习经典,出自儒门,这与路岩家承儒学相符。路岩的父亲路群“通经术,善属文”,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路岩进士及第,数年之间,出入禁署。我们再来看高骈的情况,高骈的祖父为南平郡王,“家世禁卫”,并非出自儒门。
“仆官是宰衡,位当侯伯。被坚执锐,虽则未曾;济河焚舟,平生所贮。”纵观路岩的履历,他“数年之间,出入禁署,累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咸通五年,任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进至尚书左仆射。咸通十二年四月,他调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唐代的同平章事,即宰相。路岩居相位八年,这正当“官是宰衡”之谓。入蜀之前,他一直在朝廷官居显职,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所以“被坚执锐,虽则未曾”之语,属于真实情况。而“济河焚舟,平生所贮”之语则与前面“素耽黄石”“固识兵机”一样,只是讲路岩谙熟兵法。
北宋的《宣和书谱》记录了宋徽宗时内府收藏的各种书帖,该书第十八卷记载:“章孝规,不知何许人,尝为路鲁瞻(路岩,字鲁瞻)书云南木夹……其词略曰:‘万里离南,一朝至北。开缄捧读,奖饰过多。’盖其结信边鄙,使之不敢犯义者,理固在是。木夹之文,则进士胡曾所为;其字,则处士章孝规草书耳。孝规所长者草字,而木夹之书亦蕴藉有余,对之可喜……今御府所藏草书,路鲁瞻云南木夹。”
书谱指出,牒文的内容由“胡曾所为”,其字,则“章孝规草书”。书谱还摘录了牒文中的文句“万里离南,一朝至北。开缄捧读,奖饰过多”,而胡曾《答南诏牒》开头几句正是如此。《宣和书谱》记录的书帖,都是当时内府中的实物,我们由此可知,胡曾《答南诏牒》应作于路岩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
(易立军,中国屈原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