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7日

学林漫录

“光华灿烂一支笔”

——忆胡光曙老师

刘仁文

胡光曙老师是隆回土生土长,且在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和文物学家。我与先生同属隆回北面的七江镇,上初中时,他还曾教过我地理。有时,他会去长沙甚至北京参加会议,回来就和我们讲外面的世界。

我上高中后,胡光曙老师也因落实政策,解决了县城户口,正式调入隆回县文化馆,迎来了创作的又一春天。那时,我也热衷文学创作,经常去拜访他,周围人和家里都知道我和胡光曙老师的关系。

到北京上学和工作后,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和胡光曙老师保持有联系。他在隆回县的本土文学期刊上数次选用过我的作品,也不止一次给我寄过他的诗集和散文集。有一年,他陪同县领导来北京处理魏源故居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事宜,我们一起聚了一次。席间他谈到公差之余,还要去拜访臧克家、艾青等文坛泰斗。后来阅读他的相关文章,知道他与这些文坛泰斗都有很深的交情。我早年回老家时,只要有机会,都会去县城拜访一下胡老师。后来,他把主要精力从文学创作转移到魏源研究上,为魏源故居成功申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后来,他又潜心研究楚文化的重要一脉——隆回的“梅山文化”,在此领域贡献良多。我曾在日记中把他和沈从文先生相比,认为他是隆回的“沈从文”。

先生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在隆回二中读初中时,就在当时全省唯一的文艺期刊《湖南文艺》发表诗歌,引起关注,大家都知道隆回出了一位少年诗人胡光曙。1957年,时为高二学生的他发表了长篇抒情诗《七水江,我的家乡》,此诗被当时的名家誉为几乎可以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相媲美。我特别喜欢先生的这首诗,至今每当想念家乡的那条小河时,就会从书架上取出先生的诗集,吟诵它,然后梦回故乡。1958年,先生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同年出版的《湖南诗歌集》还收录了他的《五月端午艳阳天》,先生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造化弄人。据胡光曙老师的弟子、隆回民俗学家易立军先生介绍,1959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胡光曙,被湖南人民出版社负责文学编辑的黄起衰老师约去出版社工作。没过多久,一领导到湖南人民出版社考察工作,见到胡光曙,就说:“小胡,你这么小,不能到出版社当编辑,应该到生活中去,才能写出大作品,当大诗人。”作为一介文弱书生,回到农村的他,肩不能挑重担,手不能提四两,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苦不堪言……后来虽然当了民办教师,但生活仍然清苦。

获得新生后的先生,先后担任隆回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隆回县作协主席,并连续多届担任县政协委员。他马不扬鞭自奋蹄,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又写出一系列很有分量的文史文章,还参与组织了魏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活动。他对魏源极为尊崇,曾动员我发挥专业特长,研究一下魏源的民主法治思想。我当时也觉得他的这一提议甚好,并曾初步搜集过一些资料,但至今没有产出。

先生在家乡文化界的名望很高,和我有过交往的罗长江、马萧萧等隆回走出的知名作家和诗人,以及周玉清、陈早春等隆回乡贤,与我谈到胡光曙老师时,都对他为隆回文学做出的贡献表示钦佩,让我这个他昔日的学生也感到与有荣焉。我曾经看到家乡的不少同仁发表纪念胡光曙老师的文章,称他是“光华灿烂一支笔,曙色斑斓万首诗”。

由于彼此专业不同,加上后来我越来越忙,与胡光曙老师的联系几近中断。直到2016年他去世,我才从易立军先生等人的悼念文章中获悉这一不幸消息。

七年来,我一直想给胡老师写点东西,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不能如愿。许多次翻开他赠我的文集,看到其儒雅的题赠和夹在里面他写给我的便笺,不禁屡屡忆起先生……乃草就前述文字,谨表对先生的怀念于万一。

(刘仁文,隆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2023-11-07 刘仁文 ——忆胡光曙老师 学林漫录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3318.html 1 “光华灿烂一支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