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格局

中共邵阳市委书记 严 华 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华学健

邵阳是湖南省民族工作大市,有少数民族50个、人口56.62万,占全市总人口6.89%;有1个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15个民族乡。近年来,邵阳市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邵阳新篇章。

健全“三项机制”,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把民族工作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强化工作调度,及时解决实际难题,推动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市领导和市民委委员单位联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每名市领导联系1个示范单位,以上率下、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部门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各县市区同步跟进、主动作为,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强化督导考核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监督、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和平安建设考核,采取“一季一考核、一季一排名、一季一通报”方式,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各级责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构建“四大矩阵”,全方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全覆盖的教育体系、营造全方位的宣传氛围、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构建立体化的平台载体,通过教育厚植、宣传培育、文化浸润,在润物无声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覆盖融入教育体系。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对象全员覆盖。把民族工作理论政策法规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校主体班教学内容。举办专题培训班,提升民族工作干部综合素质。广泛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和集中观看主题电影活动。教育系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各县市区各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

全方位营造宣传氛围。利用各类社会宣传品、沿街大屏幕、店铺LED屏常态化开展宣传。发布《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倡议书》,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金点子”、LOGO征集活动,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行主题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构建“道中华”为主体的网络宣传矩阵,开通“邵阳石榴籽”微信公众号。在市级主流报纸、电视、网络和“村村响”广播、交通频道广播开设宣传专栏。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定期发布创建宣传短信。

多层次开展文化活动。注重挖掘文物、非遗项目承载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三交”史,让文物“开口说话”,展示邵阳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突出地方特色,深入挖掘魏源、蔡锷、吕振羽等邵阳历史名人在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贡献。筹划各民族共享共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和民族交流活动。坚持四年一届举办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作了大型祁剧《种子方舟》、主题歌曲《石榴花开映邵阳》等一批既具有邵阳地方特色又彰显中华文化气派的文艺精品力作。

立体化搭建载体平台。成立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城市标志性建筑、旅游景观等多个领域。全市命名1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市主城区和全部县市同步开通56路“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精心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大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宣传园地等。

实施“三项计划”,全力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突出做好“融”字文章,着力实施民族工作“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着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出台20多项配套政策支持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制订10余项措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省率先成立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探索走出依托社会团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子。推动结对共建,与新疆、西藏、内蒙古、贵州、广西等地相关单位结成28对合作共建关系。支持百万邵商跑出“民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加速度,鼓励20余万名邵阳企业家在新疆、广西、贵州等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建设市场主体。

着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不断深化“红石榴”·“1+1”湘吐同心共建工作,与吐鲁番市鄯善县结成共建学校5对,2018年以来先后选派3轮共44名教师赴鄯善县支教。驻邵高校吸收民族地区学生入学逐年增长。通过线下实地交流和“同写一份信、同寄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等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结对子。各县市区积极为青少年搭建主题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结对交流新平台。

着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打造以山地旅居、山乡民俗体验为重点的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世界遗产·浪漫崀山”风情游、“魅力苗乡·城步南山”休闲避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0余条。结合举办全市旅发大会,推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游”,游客达200万人次。

突出“三个紧抓”,全速推动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金钥匙,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紧抓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聚焦打造“三个高地”,实施制造强市“六大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五大工程”,落实开放强市“五大举措”,在全省率先建设湘商产业园,建成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打造了装备制造、新型显示、特色轻工等九大产业链,实现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国家级经开区、百亿制造企业、上市公司历史性突破,省级产业集群总数排同类地区第一,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紧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在帮扶政策、资金、力量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2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眼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特点,积极发展主导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11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村镇被评为湖南省最美(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紧抓增进民生福祉这一根本。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双减”工作经验获教育部推介。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标准化村(社区)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打造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新地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2年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地级市第24,南山国家公园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公园候选区。平安建设成效明显,“一村一辅警”写入中办国办文件,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背包式”调解工作法全国推介,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2023-10-27 中共邵阳市委书记 严 华 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华学健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2763.html 1 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