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邓均的《重修武冈军学记》,各版《武冈州志》还载有王之制的《武冈军修学记》。《武冈军修学记》是颂扬武冈知军史弥宁在嘉定七年(1214)修缮武冈军学的善政。王之制为“修”,邓均为“重修”,从篇名看,两者应有时间前后关系。由此看来,何季羽重修军学及创建紫阳书院的时间当在1214年之后。
不过,在潘应斗的《重建儒学庙记》里,邓均却被排在了王之制之前:“我郡之有学,其远不可考矣。载郡志者,在宋则有田学授奇、邓转运使均、王学授之制、文丞相天祥……”这个排位正与何季羽和史弥宁在清代历版州志的“职官表”中排位一样,也是错误的。潘应斗,武冈人,明崇祯进士,参与编撰康熙《武冈州志》。邓绎称,“康熙州志实成于应斗手”。这个错误自潘应斗而起一直未被发现而沿袭至今。
显然,“淳熙中”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隆庆《宝庆府志》的“咸淳间”说是否正确呢?
从时间上看,咸淳间(1265—1274),已至少是何季羽中进士(1220)45年及邓均进士及第(1214)51年后了。宋代中进士年龄一般是三十岁到四十岁,即便以三十岁计,到咸淳间,何当已年过古稀,而邓当已耄耋,此时两人是否在世尚且未知,即便在世,也当已致仕,因而“咸淳间”说成立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
景定甲子(1264),杨巽知武冈军建奎文阁,咸淳二年(1266)文天祥为之作《武冈军学奎文阁记》。何季羽知武冈军及创建紫阳书院的时间,应当是在史弥宁修军学之后而在杨巽建奎文阁之前,即1214—1266年间。再合理缩小区间,当在理宗朝嘉熙至淳祐间(1237—1252)。而假如康熙州志的错误,是因潘应斗等修纂者依据残破前志而导致的误辨,那么这个时间段很可能是“嘉熙”朝。嘉熙(1237—1240),淳熙(1174—1189),不过一字之差,时间上却相差五六十年。而嘉熙朝这个时间段,也正能与何季羽和邓均两人中进士的时间点,及后来两人所任官职的时间点相契合,符合常情。
由此看来,武冈紫阳书院的得名与朱熹亦有渊源。南宋书院的兴起和朱熹执迷的书院情结有着密切的关联,湖南书院尤是。在理学宗师也是湖湘学派的祖师周敦颐“兴学树人”之后,湖南各地兴修书院。又经胡安国和胡寅胡宏父子,再经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岳麓会讲,湖湘学派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盛极于天下,朱张弟子为传学在湖湘各地新建和修复书院。因而又可以说,何季羽任内创建武冈紫阳书院,也是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促成。
因而武冈紫阳书院之名,情形正与宋理宗赐额的安徽歙县紫阳书院一样,可谓义名相称、一名双关,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紫阳书院之一。
(阿旧,新宁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