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

思想者营地

由茱萸说开去

蔡 英

小时候背古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老师告诉我们,茱萸是一种植物,古人过重阳节时插在头上辟邪。至于它长得什么样,为什么用来辟邪,老师也讲不清楚,我们也就统统不知道了。

还记得中学时代,电视里有个牙膏广告,响亮亮地喊:“一口好牙,两面针!”“两面针”是什么东西?二十年后才得知,它竟是一种叶子两面长刺的植物。

前年,我们在北方某地学习。培训中心遍植着一种高大的树,细叶子,白色的树皮。清扫工人称这是白杨树。大家不由感叹,《白杨礼赞》不知背过多少遍,《小白杨》天天挂在嘴边唱,就是不认识白杨树!

这大约就是我们这一代应试教育产物的缩影吧。

前年暑假,应邀给一个社区的孩子们讲一堂植物课时,我带着一把野外采来的花花草草走进教室。讲到紫薇花时,我拿起一枝粉色的花告诉他们,这就是“紫薇”,因花期长达三个月,也叫“百日红”。女孩子全都瞪大了双眼,原来这种到处可见的花,就是大名鼎鼎的紫薇花。这些,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

老师在课堂上讲着“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再把诗句填到试卷上,写进作文里,插到谈话里,却不曾有人带我们进山林,去看看茱萸到底是什么,去试试所谓的茱萸又该怎么插在身上。孔夫子曾说,读诗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不过我们所受的教育,多是“读”,却少有“识”;多是“记”,却鲜有“悟”。读固然也重要,但若没有与来自自然和生活的鲜活印象联系起来,永远都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不论这文字是关乎一株植物,还是关于某种人生哲理。生活的深度,在于有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不然古人怎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近年来,我喜欢带着相机到野地里认识草木,遇到不认识的拍下来,传到草木群里请教老师,或者在《中国植物志》里寻找答案。其实,这是给自己补课,补一门自然课,植物学的课。去年秋天,在深山看到一株株结着鲜红小果实的灌木,有点像枸杞,原来是山茱萸。顿时,便对这些红果果倍感亲切,原来是你!数年后,我才得知“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茱萸”却非它,而是芸香科的吴茱萸。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祛毒。古时人们认为佩带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其实,古人用于“辟恶气”的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而没有任何香气的山茱萸自然不能辟邪。重阳节是九月初九,而九在阴阳学说里是“至阳之数”。古人认为九月九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这正是推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晋的《风土记》说:“茱萸,椒也。九月九日成熟,色赤可采。世俗亦以此日折茱萸。”当时,人们喜欢把茱萸装入香囊,佩戴在衣服或手臂上,或者干脆插在头上。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则名“延寿客”。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端午必有菖蒲和艾草,重阳则提茱萸与菊花,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总是与草木息息相关。不但是节日,还有光阴与节气。什么节气,就有什么草木,或生长开花,或结实枯萎。节气就是“规矩”,万物都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如我的父辈守着四季,用一辈子的时光精心侍候着水稻,像照顾他的儿女一样,陪着它们在光阴下慢慢成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格物致知,涵养性情,也是孔子所说的“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之深意。

(蔡英,湖南省作协会员)

--> 2023-10-24 蔡 英 思想者营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2609.html 1 由茱萸说开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