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祥区城南公园内,一处开阔场地里围满了老年人,他们或站在远处拿起手机拍照,或蹲在近处观赏品味。还有的老人在弹奏二胡、竹笛、弹拨、黑管等乐器,为其他老年歌手伴奏。这个由老年人自发组建的民间合唱团,几乎每天都在为老年生活引吭高歌。
公园就是大“舞台”
“这歌唱得真不错。”
下午3时,城南公园内接连唱响《刘海砍樵》《映山红》等歌曲,双人舞、独唱,热烈的旋律感染着游人。
据了解,这是邵阳市新时代艺术团正在这里排练。该艺术团现有成员28人,大多在70岁上下,年长者80有余。 2010年,刚成立的艺术团只有一个小音箱,一把二胡与一架电子琴,2014年,有了竹笛与大音响设备。2015年,高峰任团长后,团队迅速扩大。如今艺术团有5个大音箱,竹笛、二胡、弹拨、电子琴与黑管等乐器以及数十位歌手。并参加过不少大型活动:如参加小江湖社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活动,参加岳家祠堂举办的岳飞诞辰915周年庆祝活动……团队一年有80余次大小演出。目前,市区这样的民间合唱团约有8个,仅魏源广场就有“和谐队”“非常队”等多个团队。
用音乐诠释生活
民间合唱团以自娱自乐为主,加入其中的老年人大多数是业余歌唱爱好者,他们虽然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与过硬的乐理知识,但对音乐的热爱绝不输给专业人士。
“音乐丰富了业余生活,自从进了艺术团,团建活动让我很满意,大家都玩得很开心。”71岁的罗光辉擅长竹笛与小提琴。退休后,他参加了新时代艺术团,演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我们不打牌、不旅游,不做别的,唯独喜欢音乐。”两年前加入艺术团的退休老人王惠民今年71岁,他曾是邵阳市音乐家协会合唱团副团长,常见的传统歌曲都能唱得很好。个人收集的曲谱已有两百多首,《大江南》《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香》等歌曲王惠民尤为擅长。
刘爱云与王惠民同为艺术团内扛鼎级人物。刘爱云今年71岁,家住汽车南站。退休后她的生活几乎都是音乐,得益于唱歌活动,古稀之年的她看上去才50来岁模样。“唱歌对身体内脏的养护有很大帮助,现在我7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刘爱云说。
把“野生的”民间艺术团推上“正路子”
艺术团虽属于民间合唱团组织,但入团的标准一点也不简单,不输专业团队。要求入团的老年人气质和歌唱能力能通过团队指导老师的审验,新成员还要有充裕的时间参加活动,并同意签署安全协议。
新时代艺术团团长高峰说:“艺术团要有生命力,就得不断提高专业实力。作为民间艺术团,没有经费,团队就无法发展。”于是,艺术团在提升演唱能力上狠下功夫。团队指导老师罗光辉每周六下午都会组织指导核心成员排练曲目。
家住双清区建设南路的李小阳女士说:“我以前很喜欢唱歌,可基础不行。加入艺术团后,在罗老师的指导下识谱能力大大提升,现在对节奏、音准的把握也提升了不少。”
高峰说,艺术团成立的最大意义就是让老年人开心度过晚年生活。“但我们又不能止步于简单地寻找快乐。大家一同交流进步,把‘野生的’民间合唱团推上‘正路子’,这才是一件非常值得付出时间与精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