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

◆读书笔记

联话爱莲池

——读《邵阳名胜楹联集》

伍想德

前几天,市楹联学会会长邹宗德先生赠送我一本由他主编的《邵阳名胜楹联集》。正如为此书作序的周玉清先生所言:“出版《邵阳名胜楹联集》一书,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是邵阳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这既促进了楹联文化的发展,又集中展示了邵阳楹联作者的风采,同时也能让读者领略邵阳文化之厚重,人文之鼎盛,山水之妖娆。”

此书的众多作者用了3年时间,写了100多个景点。编者从每个景点精心筛选30副左右,全书楹联共计达3000副以上,真是“佳联振笔三千副,美景吟诗一百题”。我虽不会写诗作对,但我特别喜读这本楹联集,更喜《爱莲池》篇中的楹联。

清人钱沣联曰:“人同心,心同理,数语遂成定说;美斯爱,爱斯传,千秋犹见高风。”邹宗德先生联曰:“周子辟方池,碧浪通江,千年水月连资邵;残垣封厚土,清风击壤,一缕馨香射斗牛。”

宋治平四年(1067),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来邵阳做官。他酷爱莲花,在治所附近辟池种莲,“池方形,广十余亩,与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为墙,环植垂杨”。《爱莲说》恰是其抒发钟爱莲花情感的结晶。

周玉清先生联曰:“淤泥不染清莲节;邵水常涵君子风。”陈建湘先生联曰:“莲出淤泥,不染污尘,君子禅心萦雅韵;池摇翠叶,常涵灏气,濂溪逸志著名篇。”

《爱莲说》正是周敦颐的托物言志之作。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通过对莲的形象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和风节,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莲花之美在于一个“洁”字,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句句说的是莲花,而句句又都是在说君子的道德品行。周敦颐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以菊、牡丹反衬莲花之美,莲花之高洁。

袁小伟先生联云:“君子亭中无俗客;爱莲池畔有书香。”

爱莲池,不仅以优美环境著名,而且是邵阳教育史的见证。爱莲书院就在爱莲池畔,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人士滕骥在爱莲书院旧址创“滕氏女塾”,1911年成立爱莲女学。1922年更名为邵阳私立爱莲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为女子解放作出了贡献。这里诞生了曹素、滕淑良、谢可等女界名流,也培养了蒋芬、伍芝等女子教育家。这里还是中共宝庆特委的活动地,李芬、邓益等革命烈士都是爱莲女校的学生。1950年后,被改为资江公学、三联中学,后来改为邵阳市第三中学。那时团市委在这里办了团干班,我曾经在这里参加了团干培训。

濂溪书院,是由东山寺的希濂书院和东山书院合并而成,为当时邵阳区域士子求学深造之地。邓显鹤曾应聘主讲濂溪书院,他工诗善文,一生编著文献1000多卷。辛劳清贫一生的他,终倒在濂溪书院的红木书案上。

邵阳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周敦颐的功勋是巨大的,邵阳人们敬重他、景仰他,他的人品、学识、官声曾影响了无数的邵阳贤达。他兴办教育,把州学迁到东山寺,常到州学讲课,邵阳境内的教育基础逐渐厚实、文化人逐渐多起来。自周敦颐以来,邵阳境内形成的尊师重教传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修建了许多书院,创办了大批义学、社学和私塾。

胡贵程女士联曰:“墨迹仍犹在,记取当年画里荷香,诗中燕影;古风已不存,感伤今日池边残柳,亭外孤云。”

周子的《爱莲说》已成千古名篇,但画里荷香和诗中燕影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爱莲池只剩下池边残柳和亭外孤云了。宝庆十二景之一的爱莲池没有留存下来真是一件憾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犯境,爱莲池周边建筑和君子亭被毁。后来,爱莲池莲萎柳谢,水干岸裂。1973年,莲池湮没,唯留下一条短短的爱莲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邵阳有识之士,一直在为恢复爱莲池而奔走呼吁。

(伍想德,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2023-10-18 伍想德 ——读《邵阳名胜楹联集》 ◆读书笔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2368.html 1 联话爱莲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