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月底,我市成功举行“智赋万企 走进邵阳”暨数字产业重大项目开工签约系列活动,“智赋万企”备受关注。
大家迫切想知道,“智赋万企”是什么,为何要开展“智赋万企”行动?“智赋万企”行动的目标是什么,又该怎么干?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邵阳市“智赋万企”行动(2023—2025年)方案》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当今时代,数字孪生、ChatGPT等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谁能在广袤的数字世界掌握主动,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开展‘智赋万企’行动”。3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智赋万企”行动,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让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开始加“数”前行。
“智赋万企”,邵阳有“招数”。今年5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邵阳市“智赋万企”行动(2023—2025年)方案》(以下简称3年行动方案),明确了邵阳未来3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致力于以邵阳“招数”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争取主动、赢得未来。
目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实施“智赋万企”行动,就是要让数智赋能产业发展,就得做好夯实智能化底座、增强智能化供给、拓展智能化应用,提升云服务支撑力等基础工作。
在摸清基础底子、找出差距、找准关键突破点的基础上,我市在3年行动方案中明确了我市“智赋万企”行动的总体目标——
3年间,持续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G基站12000个、光纤22万皮长公里、机架2700个;推动全市40000家企业上云、3000家企业上平台、180家企业列入省级制造业转型“三化”重点项目。
全市75%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规模工业企业中的普及率达50%。
打造75家智能制造企业、225条(个)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1125个智能工位。
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0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家左右。
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个、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0个左右;推动40家以上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到2025年,我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要取得显著成效,企业智能化水平极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路径:实施“十大工程”乘势而上
要让蓝图变成现实,该怎么干?
3年行动方案给出答案——实施“十大工程”,乘势而上。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力争建成“双千兆”全光网城市,实现4G、5G协同互补的移动网络全覆盖。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统筹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布局,着力提升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
实施基础技术攻关工程。瞄准数字技术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问题,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
实施数字产业集聚工程。加快数字产业集群集聚,打造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省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年均增长15%。
实施平台体系壮大工程。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提升企业全流程、全方位数字化水平提供专业支撑。
实施服务体系支撑工程。加强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能力供给,着力解决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
实施数字安全屏障工程。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筑牢企业数字化转型安全屏障。
实施试点示范培育工程。围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企业。
实施中小企业数改工程。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探索分行业分领域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重点产业带动工程。推动工程机械、新型显示材料、循环经济、特色轻工等重点产业集群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示范,加快带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实施产业园区赋能工程。按照创建“五好”园区要求,“一园一策”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
保障:多项配套举措赋能行动
3年行动方案不仅为“智赋万企”行动指明了方向,更前瞻性地注意到了行动中的“拦路虎”,并从多个层面作出部署。
我市将“智赋万企”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纳入争创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项目,形成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重点企业、行业商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汇聚“智赋万企”的强大合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资金。我市将每年统筹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智赋万企”行动有关重点项目,鼓励各地给予财政配套支持,着力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化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对数字化企业和应用企业的支持力度。
推进“智赋万企”行动,人才是支撑。按照行动方案,我市将加强高端人才特别是数字化领域顶尖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同时,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在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中给予重点支持。
保障有力,行动迅速。目前,全市1500余家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家都有1名联企干部、1名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人员到企到点,竭力做好政策宣传、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等服务。可见,邵阳“智赋万企”行动已经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