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双清区省级农科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泉一大清早来到渡头桥镇东城村,看到该村“稻鳅共养”试验田里泥鳅欢快地出没,欣慰地说:“幸亏当初行动快,否则就让百姓失望了!”
来自田野的求助
渡头桥镇东城村由原井泉村和原严塘村合并而成,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2017年整体脱贫。全村1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150人,但实际常住人口只有987人,村里68%的人口大多奔赴外地务工经商,留在村里的人主要是老人、妇女、孩子和少数有志于扎根农村的年轻人。
唐运良,中共党员,曾在东南亚发展事业,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应广大村民之邀,返乡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我有一颗热心,一腔热血,但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到底要怎么做,我确实还需要摸索。不过有一点我是认准的,乡村振兴必须要吸引人员回归。”唐运良说。
眼看邻镇高崇山镇和本镇两塘村等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自己村里却还没有打开局面,东城村的70多名党员集体坐不住了。今年6月,全村党员共同流转水田,放入泥鳅种苗,探索“稻鳅共养”模式,希望在收获金色稻谷的同时,获得套养泥鳅的成功。
“我们这里属于丘陵地带,梯田多,许多田里都冒山泉水,自古以来出泥鳅,曾有‘渡头桥上两件宝——桃花泥鳅加烧酒’的说法,所以我们大家一致想到发展‘稻鳅共养’产业。”东城村党总支委员唐爱良介绍。
“我们村共有水田1423亩,又靠近邵阳城区,如果‘稻鳅共养’试验获得成功,那么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村里一名退休返乡的教师分析。
然而,刚开始,党员们还可以看到泥鳅在稻田里钻来钻去;慢慢地,感觉泥鳅越来越少了;到了9月初,稻子快要抽穗的时候,几乎看不到多少泥鳅了。东城村的党员们慌了,情急之下,他们向双清区省级农科园求助。
飞往省城的求援
双清区省级农科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泉接到东城村党员们的求助消息,立即带队前往村里了解情况。可是除了具体掌握了该村“稻鳅共养”所面临的问题,调研小组也拿不出具体解决办法。
“不行,我们得马上帮东城村想个主意!”9月12日上午,田泉急切地拨通湖南农业大学稻田生态种养创新团队负责人的电话。负责人接到电话,马上回答:“我们团队刚好有一位专门从事‘稻鳅共养’研究的博士,不过他正请假拍婚纱照,不知有空没有?”
“麻烦您一定帮我们想想办法!”田泉恳求。
“我们团队的博士张印听说你们遇到的困难,暂停婚纱照拍摄,明天上午就坐高铁赶往邵阳!”9月12日16时许,田泉得到来自省城的确切答复。
9月13日,张印凌晨6时从学校出发,乘坐高铁赶到邵阳,并一头扎进细雨蒙蒙的东城村“稻鳅共养”基地。
田间地头的讲座
在“稻田共养”基地连续奋战了6个多小时,张印终于把准了东城村党员所反映问题的脉搏。
原来,天上飞的夜鹭、白鹭和水中游的鳜鱼、黑鱼等,都是泥鳅的天敌。东城村环境优美,鹭鸟众多,放养的泥鳅种苗被这些鹭鸟掠食不少;加之稻田中不小心混入了鳜鱼、黑鱼等鱼类,泥鳅也被吃去不少;另外,由于管理不当,泥鳅患了一种会导致其掉鳞烂肉的疾病,也引发泥鳅大面积死亡。
夜幕降临,东城村的干部群众围着张印,听他“传经送宝”——
“如果打定主意发展‘稻鳅共养’模式,那么长痛不如短痛,要牺牲前面的养殖成果,用石灰对稻田的壕沟进行一次消毒,这样做对即将成熟的水稻不会产生多少影响。”
“一般情况下,一亩稻田投放1000至1200尾5厘米以上的泥鳅种苗最为合适。”
“稻田上面要架设防鸟网罩,但是注意,一旦网住鸟类,必须放归大自然。”
“可以使用水下摄像头观察稻田里是否混入鳜鱼、黑鱼、甲鱼等凶猛鱼类,一旦发现,要及时清除。”
“利用‘稻鳅共养’模式,一般平均亩产泥鳅可以达到200公斤。由于其是在准野外环境中生长的,品质和售价都相对偏高。”
夜深了,张印还要坐高铁返回省城,村民与他依依惜别。
“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按照您传授的方法重整‘稻鳅共养’旗鼓,并把试验面积扩大一倍。您结婚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给您送我们亲手养殖的泥鳅。”唐运良紧紧握着张印的手,久久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