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多为基层减负

杨 佳

基层减负是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基层减负增效能够让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减负工作,不少地方出台了切实管用的减负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压力。但总体而言,离基层干部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距离,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减负的获得感并不强。

为什么?首先,基层减负的可持续性不强。基层负担不断反弹和减而又增,减负的长期效果不明显。目前基层减负仍然是在负担的存量上做文章,而未能有效制约上级党政部门伸向基层的许多双“手”。这使基层负担的增量并没有得到遏制,可持续性不强,一些任务变着花样下派到基层,令基层工作人员应接不暇。其次,基层负担的表现形式在发生微妙变化。线上数字负担取代线下实务负担,成为基层负担的新形式。一些涉及走访、调研、开会、留痕等的基层负担虽然得到了明显减轻,但却转变为数字负担。这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往往要求基层干部完成新媒体的宣传推广、政务App的打卡、信息系统的数据填报等任务,由此带来的负担并不小。这些看不见的线上数字负担,其隐蔽性更强,根治的难度也更大。再次,基层减负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忙闲不均现象并没有明显改变。总体来说,基层负担得到了减轻,但是不同地区、部门和岗位的差别较大。基层负担从编内人员转嫁到编外人员,导致编外人员规模扩张,甚至出现编内编外人员数量的“倒挂”现象。

对此,要采取有力措施为基层减负。首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是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让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可以对上级部门不合理的任务要求说“不”。上级部门对基层组织提出兜底性负责的要求,所有事项都可以摊派到基层,而基层组织则没有选择或拒绝的权利。如果不打破这种结构性失衡状态,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破解当前基层减负困境的死循环。因此,要为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鼓劲撑腰,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避免过多的不合理负担影响基层治理效能。要使监督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基层负担动态,并监测、整顿和清理基层负担。

其次,推动政策制定的人性化和优化。要让基层负担重成为更多上级领导干部的切身体会,使他们和基层工作人员产生共情,并发自内心地为基层减负着想。之所以很多上级部门乱摊派工作任务,同其对基层工作人员缺乏共情有关。上级部门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也不会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为基层工作人员着想。这使他们想当然地制定一些工作任务,导致基层治理中的行政负担层出不穷乃至变本加厉。应引导上级部门领导干部通过挂职锻炼、走基层等方式熟悉基层治理,使他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基层治理面临的难题,并推动政策设计更加人性化。

最后,信息技术创新助推“数字”减负。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行政负担,而这主要通过行政负担的转嫁和消除来实现。比如,将行政负担从基层转向上级部门或者通过技术创新而实质性地减少行政负担。一些上级部门习惯于做“甩手掌柜”,把各项工作任务都下派到基层组织却不为基层组织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资源配备和保障支持。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打造共性信息基础设施,则可以系统性降低许多基层组织面临的行政负担。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2023-10-13 杨 佳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2157.html 1 多为基层减负 /enpproperty-->